家中若有專職家庭主婦者,該好好的正視並讚揚她們偉大的無私奉獻...
電影海報上所下的標語相當精準--Family can be haunting!
鬼的意象,在於恐怖卻不輕易為人所發覺,
然而,一旦見到了,就會是一連串災難的開始。
家庭當中,有種情緒其實與鬼所被賦予的想像相仿,
那就是長期遭到漠視的無償勞動所衍生的怨念。
家事無償勞動,經常泛指的是家庭主婦的角色,
當然,在時代變遷下,
越來越多單薪家庭型態,則是由男性擔綱類似的工作,
換言之,戰男女在此議題中已不再適用,該去探究的,
是其之所以引致諸種怨念產生的緣由。
很簡單的,家事無償勞動的怨,首先來自於社會對於職場既定的刻板印象:
援引日本作家村田沙耶香"便利店人間" (コンビニ人間)一書的見解,
找到正職工作才是社會定義下的"正常人",
兼職、乃至於無業者,都將成為讓人不屑一顧的"邊緣人"。
這是社會對於勞動最經常性的定義,
似乎必須得從他人的口袋中取得金錢,
才能合乎"合格勞動"的資格。
任何僅侷限於家庭單元內、無法額外產出資本的勞心勞力,
則往往被視之為無物,一切都將只是徒勞。
無奈的是,所謂的"家庭主婦/主夫"一項,
正好是箇中的經典案例。
無論家庭主婦做得再多、付出比家人們更盡心盡力的愛與關懷,
僅僅截因於其無法從非家庭成員以外獲得金錢薪資,
便被認定為一切都是無用,致使其在家中的地位連帶的低下。
在如此地位遭到蔑視、並且被認之為該付出更實質貢獻的雙重壓力下,
幾近病態性的心理狀態在無形中蓄積,
可預期的恐怖宣洩,宛若不定時炸彈,
等待的...只是一個引線的到來!
人們總是習以為常的以為主婦在家中很閒,
不像在外奔波工作那麼辛苦。
於是極其自然的,便習慣性的將家事工作不斷的累加,
像極了慣老闆式的,對待著我們口中摯愛的家人。
這絕對是不公允的,
畢竟在類家事項目紛紛成為一種專職的專業工作後,
(如煮飯、洗衣、打掃、居家照護...
現今都已經成為新興的行業別,不再僅是家庭主婦的專利。)
所謂的"家事無償勞動",更該被予以重視,
即便是家人間談錢傷感情,至少也得報以由衷的感激之情才是。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電影敘述年輕時代曾是豔星的克拉拉,與同為演員的先生,
共同栽培了兩個孩子,也成為藝能界頗為出色的雙人組合。
按劇情的鋪陳,克拉拉應是在婚後放棄了演藝事業,
全新走入家庭照料一家大小,
但卻因此被家中各個小有成就的家人鄙視,
非但沒有發言權,甚至連應有的倫理位階都不被尊重,
屢屢成為丈夫與女兒們揶揄嘲笑的對象。
為準備大女兒的婚禮,一家人來到一座大宅第,
克拉拉便接續的看到一個女子的影像,
幾次示意其開門、向她求救的呼喊著。
克拉拉感到納悶,但在了解前任女屋主在這裡的不幸遭遇後,
先入為主的,便認為所看到的影像,應該就是其人。
終於,在一場家庭狂歡派對中,眾人一再的嘲笑,
讓克拉拉終於感到憤怒,此刻,女子求救的影像再次浮現,
致此克拉拉大聲斥喝著"閉嘴",讓眾人頓時鴉雀無聲,
也讓其心中壓抑已久的情緒,多少獲得些許舒緩。
就我個人的解讀,女子的影像,
應該是其潛意識下的一種情緒的具象化。
甚至於是象徵著年輕時代的自己,
那個曾經同樣意氣風發、受到眾人景仰的黃金歲月。
對比著當下何其不堪的境遇,
想及了自己為了家庭選擇急流勇退的決定,
發出了最為沉痛的吶喊。
心下總是不免想著:
"若有機會時光倒流,成全家庭的圓滿,將不再會是唯一選項..."
電影情節中、那個專業攝影師的作品風格,
恰好何其貼切的描繪了屬於家庭主婦特有的悲哀:
作品的主題是全家福,但要求家庭成員都躲到傢俱後面,
藉以在全家福的意象之下,卻不見任何成員入鏡,
期欲呈現出一種虛實交錯的意境。
家庭主婦所面臨的境遇,不也是如此麼?
她的的確確是家庭的一分子,
也具體的為經營家庭做出實質貢獻,
但令人沮喪的是,在全家福的位置中,
卻往往被視而不見的忽略。
實作而虛無,讓Family can be haun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