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不是漫畫迷,對於近年來有許多著名漫畫,
紛紛被相中改編為電影的趨勢,有著幾點的觀察。
縱觀改編的真人版電影,其實獲得好評的並不多,
大部分皆是黯淡收場,原因不外乎以下數端:
1、真實場景不偌漫畫中的天馬行空:
漫畫與小說相仿,皆是創作者得以盡情揮灑的空間,
各種現實中不存在的事物,乃至於難以透過具象化的場景,
透過作者筆下的描繪,都能誘發讀者在腦海中擘劃無盡的虛擬世界。
然而,一旦轉入電影的拍攝,儘管隨著數位科技進步,
電腦動畫的輔助,幾乎已達等同於漫畫所得以呈現的水平,
但在個人想像與真實畫面終究存在落差的情況下,
漫畫迷在觀影後陷入比較的情緒中,自然是可以理解的。
2、人物選取與扮相的難處:
真實的演員,即使在當代先進化妝技術的裝扮下,
絕對與漫畫中的形象,有著不小的差異。
在各種同人誌文化盛行的當下,這些漫畫中的虛擬人物,
已然變成為粉絲們尊崇的偶像,外貌、樣態的定錨效應相當明顯,
基此,除非是漫畫中的人物自己跳出來演,
否則恐怕換成了任何人來擔綱演出,都無法獲得粉絲一致性的喝采。
無疑的,這對於演員或劇組本身,都是一項難以突破的挑戰。
3、小題大作的情節空泛化:
漫畫所設定的格局,通常都是短篇的小品,
故事往往不會太過於冗長,換算成影像的長度,
每則故事或多在半小時左右終結。
將之轉置到了片長近兩小時的電影時,
如何把相對空泛的情節緊湊化,也著實考驗著編劇的功力。
4、訴求受眾的群體差異:
漫畫改編的作品,往往會預設觀影者對於故事中的世界觀,
已經有著基本的概念,往往輕描淡寫的略過故事的基礎建構。
或許其改編的本意,只是在於吸引漫畫迷族群前來捧場,
但既然作為電影獨立存在,
就該更廣泛的嘗試去吸引未曾閱讀漫畫的群眾進場觀賞。
只有透過更為清晰的敘事,更詳盡的訴說當中的情節,
則電影才能夠獲得更高的評價。
屢屢對類似的漫畫改編作品,寫下分析其背後諦義的評論時,
總不免有朋友覺得:
"它就是漫畫改編的故事,很單純的情節,不用想太多。"
咸認為自己多少陷入"為賦新辭強說愁"的狀態。
但我總是希望著每部電影都有其社會意義,
畢竟電影是大眾傳播,總是有甚麼希冀對大眾訴說的理念,
才會拍攝如是的作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