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鬼魂"的詮釋,向來是恐怖電影擅於發揮的題材,
彙整多不勝數的鬼片內容,當中針對鬼魂的說法,
其實存在著玄學與科學之間、光譜般的兩極分布:
偏向於玄學之說者,認為人死後,靈魂自然的與肉體分離,繼而成為鬼魂,
甚或若有冤死或含恨而終的情況,鬼魂將遊蕩在原地,成員揮之不去的咒怨。
著重在宗教論述者,相對較為中性,覺得鬼魂乃不可見的存在著,
其欲呈現具體的型態,則需透過附身在現實世界的軀體中才能達致,
諸如靈媒的召喚術、抑或是西方大法師驅魔的案例,皆屬此類。
強調科學觀點者,則泰半皆是存心理狀態出發,認為所謂見鬼之說,
皆來自於個人生活經驗與記憶的重組,因而心理特徵越趨負面黑暗者,
越容易陷入到撞鬼的情境當中,必須透過催眠等心理療法找出癥結點,
才能徹底去除心魔,本質上並不認為世界上存在另一維度的事物。
跳脫前述的諸種定義,本片給鬼魂劃出了截然不同的界定:
結合歐洲幾年前所建構的"大強子對撞機"元素,因著一次實驗失誤造成外洩災難,
舉凡被對撞機光束掃到的民眾,皆在頓時消失無蹤,化身為"殘影";
而倖存下來的人類,藉由最後接觸"殘影"生前所留下的印象,
每天依舊能夠見到對方,只不過都是循著既定印象,
做著同樣的事務,完畢後隨即消失。
如此對於鬼魂情境上的定義,
可說是兼具著科學與玄學兩造間的衡平:
憑藉著被輻射照射會在屏幕上留下黑影的點子,
故事運用"大強子對撞機"的科學元素,將"鬼魂"界定為光束散射下的產物,
繼而結合玄學上所稱"冤死的怨靈會反覆過著同一天"概念,
以及心理學中"在生者基於記憶或思念而看見死者影像"的說法,
讓殘影每日皆規律的出現在人們的現實世界中。
如此將多重定義予以彙整的新詮釋,可說是讓人耳目一新,
總認為鬼片再怎麼拍,大概也就是老梗冷飯熱炒而已,
但看過本片之後,頓時認為裝神弄鬼的電影市場,似乎還大有可為。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電影敘述在一場大強子對撞機實驗室的光束外洩災難後,
許多被照射到的民眾當場消失,成為"殘影"留在了原地。
周遭的人依據著生前與之互動的印象,日復一日的都能夠看見對方,
但僅止於印象中的片段,結束後隨即再次消失。
人類據此將"殘影"下了四個特徵界定:
1、殘影沒有感情,不是具有意識的人。
2、殘影像投射機一般,只是過去的投影畫面。
3、殘影無法改變形象,只會在相同時間做相同事情。
4、殘影不會影響現實世界的運作。
某一日,主角薇若妮卡在家中淋浴間,
見到一個殘影布萊恩,在鏡子前寫下"Run"的字樣,讓薇諾妮卡心生好奇,
特地在第二日同一時間等待其出現,但卻不見殘影的蹤跡。
她將這個發現告訴班上被視為怪咖的科克,
科克聽完後,也與她分享觀察殘影的心得:
其發現殘影並不是相同數量的存在,而是每日都有增減的現象,
這與人類所界定的殘影的特徵並不吻合,兩人於是決定追查究竟。
經過一番波折(當中懸疑與凶殺案的細節就不多談了),
才發現原來當初實驗室不僅僅只是光束外洩這麼簡單,
而是開啟了生與死之間的通道,讓兩個世界得以相互交流。
(換言之,在電影中所見到的,並不完全都是"殘影",
有一些是從死亡國度前來的亡靈。)
最終的大魔頭,一直隱藏著自己的身分,
為的就是讓自己因實驗室災難而逝去的女兒,
靈魂得以重新附身在同一天生日的薇若妮卡上,藉此重生。
故事中的"殘影"布萊恩,即是女友遭到大魔頭殺害,
因此前來警示薇諾妮卡要小心的亡者鬼魂。
(電影在這個橋段的設計上相當巧妙,當中穿插著大魔頭女兒的畫面,
但卻未曾與大魔頭本人互動,其則是以青少年對父母的態度冷漠,
來掩飾女兒為殘影的事實,梗鋪得相當完美。)
對於已逝摯愛的思念,總是深刻的記憶在腦海之中,
不論其是否得以具象化的存在,抑或只是留存於心底,
印象的美好與否,儼然決定了一己是否受其禁錮的關鍵。
一如電影中的薇諾妮卡,對於父親的印象,
直至最後一刻彼此都還有著爭吵,致使她一直無法從父親逝去的陰霾中走出。
其心中總是不免會認為,當初若兩人沒有爭執,一切會否有所不同,
那種日復一日看見過錯,卻無力挽回的失落,成為其始終揮之不去的遺憾。
試想:假若雙方在最後一刻是相視而笑,也許面對著逝去,就可以少點悲傷。
其實,每個人都不知道自己的明天會如何,
只有將每一天都當成是最後一天的活著,
才會懂得珍惜心中所愛,不在彼此的情感間留有絲毫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