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愛吾詩.JPG

"適才適所"一直是我們對於個人天賦的最高指導原則,

總是期盼著秉負著甚麼樣的天分,將來就該在該領域中出類拔萃,

藉以為人類文明的進化,貢獻一份心力。

基此,當天賦未能充分被善用,看在旁人的眼中,

難免存在著惋惜與懊惱,頗有"恨鐵不成鋼"之慨歎。

 

然而,究竟我們可以成為甚麼樣的人、

抑或應該成為甚麼樣的人,能僅僅是天賦就可以先天命定的嗎?

或許大眾確實如是的期待著,

希冀每個人都能朝著自己所擅長的場域發展,

但很遺憾,現實社會從來都不是柏拉圖擘劃下的"理想國"烏托邦,

社會有著集體運作下的既定規則,存在著主流與非主流的脈動,

個人既是生活在社會當中,而且無法遺世獨立的情況下,

如何順應著潮流向前拓展自己的人生,

或才是生存在集體社會中的指導方針。

 

當個人天賦與社會主流相互悖離之際,

箇中的矛盾衝擊就此浮現:

究竟堅持適才適所是真理呢?

抑或順應隨波逐流才是王道呢?

選項之間,沒有高低優劣之分,端賴自我如何去定位人生。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電影翻拍自以色列導演那達夫拉匹執導的《吾愛吾詩》,

(該片曾榮獲2015年台北電影展的「國際新導演競賽」獎項)

講述一名幼兒園教師麗莎,看著家中孩子個個有不同領域的天分,

但在成長過程中未能善用,反在大眾文化的洗禮下,日益顯得庸俗,

不免使他對於家庭感到有那麼點無力與失望。

偶然間,其發覺班上的學生吉米,在吟詩作對上具有過人的天賦,

但可惜的是,其周遭的親朋好友皆未將這項與生俱來的本領當作一回事。

惜才的她,於是將吉米的詩一一寫下,並在詩經寫作班向大家朗誦,

獲得包括老師在內的一致褒揚,讓麗莎更加執著,

認為自己必須引導吉米朝著詩詞寫作方向邁進。

後來,吉米父親對於麗莎的行徑無法認同,索性將吉米轉至其他學校就讀,

沒想到麗莎卻未因此放棄,直接帶走吉米,兩人一起來到蔚藍的海邊度假,

藉以透過美景來激發吉米的寫作靈感。

然而,讓麗莎錯愕的是,吉米認為自己被麗莎綁架,

用電話連繫警方前來拯救自己,此舉讓麗莎感到無力,

畢竟她只是基於惜才的初衷,才會做出如此怪誕的行徑。

最後結局畫面頗耐人尋味,警方將吉米帶上車,

吉米向警察說著自己想到一首詩,希冀分享給大家,但沒人在乎...

或許從此都不再有人在乎他的詩,但那又如何呢?

世界並不會因此少了甚麼,這就是現實社會的景況。

 

電影中的翻轉情節誘發更深層的省思:

在麗莎一再逼使吉米做詩、並將其拿來當作自己詩詞班的作業時,

相信大家或許會認為,麗莎所做所為,

就像是押著小孩求明牌般的,為了是汲取個人的利益,

沒想到情節越是演變,才越明瞭麗莎惜才的純粹初衷。

用社會主觀價值,去審度人們罕有的無私行徑,

在謬誤的判斷過程中,針貶的,正是隨波逐流的無奈。

 

作為一名幼兒園教師,

想必一定看過太多在各個領域具有天賦的孩子,

受到世俗化與社會化的影響後,天賦逐漸從眾化,

而成為社會原則所塑造下的凡人,

心下那種"暴殄天物"的深層失落感,可以想見。

然而,去強迫性的要求每個人按照自己天分發展,就真的對嗎?

以電影的案例而言,吉米的父親儘管知道其具有詩詞天賦,

但當他看著自己同樣具有文學天分的弟弟,

擔任文字工作者僅領取微薄薪水的窘況,

讓他說甚麼也不願吉米重蹈覆轍,寧可將來從事任何可以掙錢的行業,

也不期待他朝著詩詞的天賦發展。

這是社會的現實面,也不能說"談錢就俗了",

畢竟金錢始終制約著每個人的行為能力,

想讓孩子朝著經濟取向的領域學習,錯了嗎?

 

回歸到原點,其實孩子終究只是孩子,

縱有再過人的智慧,也無須在孩提時代就竭盡所能的淬鍊,

畢竟能力就宛若橡皮筋一般,繃緊繃久了,是會彈性疲乏的,

隨著成長過程的牽引,自然會帶著他到心之所向的領域中發展。

擔任幼兒園教師,責任在於讓孩子們快樂、無憂無慮的成長便罷,

那些"為國舉才"等等的沉重包袱,就放下吧!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