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良莠與否,究竟該如何去作定義上的判準呢?
個人認為,凡不涉及到"歧視性的標籤化",基本上都可以作為個人對人事物的好惡評斷。
以最淺顯的例子來說,一個崇尚拜金思潮的人,自然認為金錢是自己善惡選擇的標準:
"富有就是善,貧窮便是惡",基本上這可以令人接受,
畢竟那只是個人價值觀的問題,而每個人本該有充分的自由,去選擇他所嚮往的生活樣態。
但假若其更進一步的,將貧窮與犯罪、暴力、乃至於人格缺陷等,作了關聯性的連結,
那恐怕就無法令人容忍,因為那已然涉及到標籤化的歧視。
換言之,個人信仰著何種價值觀,完全尊重著自我的選擇自由,
然而,一旦擴及到更廣泛的人際群體之中,再行援引同樣的判準依據,就成為一種歧視。
就以貧富議題來看,貧窮群體確實有人作奸犯科,但也多的是安貧樂道;
又富裕人士不乏有為富不仁之徒,但卻也存在樂善好施的義舉。
是故,徒然的將一己用貧富作為善惡判準的依據,擴大至人我關係之中,
便將出現程度上的評斷謬誤,而這些謬誤,就成為僵固不化的歧視心態。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本片以黑色幽默的演繹手法,用號稱"超完美社區"作為至善之域的象徵,
在其中導入美國五零年代南方城市歧視黑人的歷史情結,
分以"黑人家庭遷入社區"以及"白人模範家庭買兇殺人"兩則主線故事,作為強烈對比,
再藉由將嗜殺無道的兇殺案,安排在居民霸凌黑人家庭的夜晚,
儼然極盡諷刺與針砭之能事,衝擊著人們既存的道德價值成見。
一如電影中所刻意呈現的,完美社區、模範夫妻、黑鬼家庭...種種的標籤附加,
總令人們在未加思索前,便斷然的作出善惡評斷的結果:
對自認為善的,毫無戒心;對於惡的,則未審先判。
倘若能夠學習著劇中黑人與白人小孩之間,簡簡單單的玩著傳接球,
跨越實體圍籬與心中的那道牆,世界是否因此而更美好,未必確知,
但至少當您願意走出這一步,便存在著更為和諧的希望。
坦白說,看完本片的當下,第一個想及的,是美國總統川普在美墨邊界所築起的長城,
總覺得該片頗有諷刺此舉的意味,更況導演係幹譙川普毫不手軟的喬治克隆尼。
不過呢...近日在見到南港豪宅"華固奧之松"住戶,反對香港HKE電競選手入住的新聞後,
又覺得援用在該事件上更顯貼切。
或許在住戶的心中,本就給電競貼上了標籤,
認為電競就是打電玩,打電玩就是沒出息,沒出息就可能成為作姦犯科的份子...
標籤化推衍的結果,就是這般連看都不用看,直接就作了負面印象的結論。
但同樣是近來的新聞,在"爐石傳說"的電競大賽中,
台大經濟系畢業的電競選手陳威霖,獲得世界冠軍;
學歷同樣經常被用以作為善惡評斷的標籤化要素,則台大畢業的當電競選手,
不就代表著電競選手的質素,絕非住戶們所想像的那般低劣麼?
畢竟,試問住戶當中,有幾個是第一學府台大畢業的呢?
基此,何不學學電影中,天真無邪的孩子呢?
不以標籤作為預設,直接伸出友誼之手,交流就對了嘛!
先去看看那些電競選手們,彼此好好的溝通瞭解一下,是有那麼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