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令人緬懷往昔美好時光的復刻電影,講述一名單親母親,

在面對兒子邁入青春期轉大人的當下,所面臨種種教養方面的難解習題,

儼然得以說是"孟母三遷"的西洋版.

電影中援引經典電影"阿甘正傳"的手法,以不時導入70與80年代的大事記的方式,

企圖將中壯年影迷們重新帶回到屬於自我的那麼叛逆歲月,

某種程度,我認為是相當成功的演繹.

 

一如電影的情節,對於孩子的教育,基本上可分為三個層次:

父母的身教-->同儕的影響-->自我的試錯.

青春期,其實與嬰兒期存在著相似性:

嬰兒期對一切可觸及的世界感到好奇,

青春期則宛若社交白紙,對社會化的所有事物都存有高度興致,

兩階段無疑都處於懵懂無知的摸索期,

一如大海中待救的溺水者,等待著浮木的降臨.

然與嬰兒期不同的是,青春期已具備著反抗的能力,

不若嬰兒般的接受父母一切的安排.

在這樣的前提下,挑戰父母的權威,質疑父母的行為不值得做為表率,

就成為青春期下,最典型的叛逆作為.

一旦父母的領導權威性盡失,無法再行管教之際,

希冀以同儕的力量來影響孩子的行為,便成了父母理性思維下的選擇.

然而,父母忘卻了一個重要的元素,

倘若自己的孩子行為悖離倫常,則處於相仿年齡的同儕,

心境與思緒,又怎麼可能都符合社會所認知的"正道"呢?

於是乎,一如電影中的母親,最終發現兒子的摯友們也都是其所認知下的"怪咖",

企圖以此來"導正"兒子的想法,也就驟然的消逝了.

 

那麼,既然父母的身教失能,同儕的影響無力,究竟青春期的孩子,該如何教導呢?

關鍵呢...就在片中作為孩子的一句想對母親說的肺腑之言:"不要再管我了"...

就好似電影中所穿插著的許多科技創新片段一般,世界的變遷是瞬息萬變的,

父母固然本於良善,希冀以鋪路的作法,去安排孩子們各個階段的成長,

目的自然在於希冀勿走冤枉路,期待其得已走在一條最順遂的人生道路.

但外在客觀環境的更易,自然往昔的經驗也未必能夠一體適用,

因此在代間的價值觀落差下,其實孩子們真正想要的,是"放手".

只有父母真正放手,讓孩子去嘗試任何其所希冀完成的念頭,

則小孩才能體悟每一項念頭下的實踐程度為何,

一如嬰兒時期一般,從試錯當中去成長,從累積錯誤來構築自我人格發展的理路,

這或許才是面對青春期叛逆,較為合宜的包容態度.

直是想向長輩們敘明的是:"孩子,其實真的沒您們想像的那麼脆弱!!"

 

很遺憾的,不單單是長輩,其實是整個社會皆然,

時時都在為大眾樹立溫拿與魯蛇的不二標準.

好似達成了那些目標,就是人生勝利組;

符合了哪些失敗要件,就註定只能是魯蛇.

然荒謬的是,人生...就這樣了麼?

不存在更多可能的人生,真有其意義麼?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