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O_IMG_DSC_0054.jpg

就自己對於書籍的偏好而言,基本上有三類書是我較不感興趣的:

一類是理財經驗分享的書籍,諸如"XX歲賺到人生第一桶金..."等等,

截因於身旁不乏類似的所謂"成功人士",骨子裡根本都是狗屁倒灶,

諸此透過出書來洗白與形塑個人形象者,根本不值一讀...

另一類則是人生導師系列,像是"XX歲前該做的10件事.."之流,

說得是頭頭是道沒錯,似乎對人生經營頗有見地,

但除了人生經歷無法複製外,甚麼該做的幾件事,根本自由發揮,

說10件也好,要說30件也可以,根本毫無定則可言...

最後一類則是職涯分享傳記,一如"XX業好好玩...","XX業不傳之秘"等等,

許多各領域的職人期欲成名,出版類似書籍來做為後進者的指引,

然分享內容總是浮誇的多,講述真實的少,坦白說並無太大的參考價值.

 

說起來,"我在飛機上學會的事"一書,係屬於前述的第三類書籍,

但令自己燃起閱讀興趣的,是作者從空姐轉職到專業網路時評"關鍵評論網"的經歷.

畢竟從社會中普遍的"花瓶"印象走出,搖身成為文字的編輯作家,

光是這樣的轉變,就令人感到非常的好奇.

閱讀本書之後,對於作者如此的經歷轉折,就絲毫沒有任何疑問了,

用字遣詞平易近人,字裡行間滿滿透露著熱情與童真,呈現出最率真的文字,

或許作者本就該是編輯的料,空姐呢...僅僅是豐富她人生內涵的一個驛站罷了.

本書內容不僅僅是職場札記,更是其在空姐從業期間的心情日記,

以及遊歷世界的觀察分享,和穿插著許多賞心悅目的圖文照片,

一整個讀來讓人舒心,也頗有收穫,完全顛覆自己對該類書籍的刻板印象.

就個人的讀後心得分享方面,大致可分為以下數端:

 

一."不要當個下午茶空姐",顛覆對空姐的刻板印象

書中首先提及一位過來人給的忠告"不要當個下午茶空姐".

下午茶空姐,不難想像的,就是一般社會對於空姐的印象"

穿得美美,到處打卡拍照,有空就與姊妹淘喝咖啡聊是非,尋找多金獵物等...

總之即是給人一種"拜金","奢迷"的印象.

這樣的空姐,我想不能說沒有,而且為數絕對是不少的,

但"拜金多屬意擔任空姐,空姐卻未必都是拜金",

就跟絕大部分的職場一樣,想成為甚麼樣的人,

端看自己對於該領域有著如何的期許.

以作者踏入航空業的初衷來看,為的是多接觸人,

本就不在於紙醉金迷的嚮往,自然透過身為空服員的資源,

所接觸的,也不會是名人富少,而是藉由遊歷世界的機會,

感受各地的風土人情,甚至與家中幫傭再續前緣,體驗著種種人情世故.

基此"不改其度,不變初衷",我想會是自我抵抗職場潛規則的關鍵態度.

 

二.訓練,真有需要那麼魔鬼嗎?

書中提及空服員的職前訓練時,因著對飛安與服務品質的重視,

教官在整個過程中非常嚴厲,一直到宣布全員通過的那一刻,

才跟著學員們一起喜極而泣,讓作者將其"嚴厲"解讀為一種關心.

對此,自己或許是出於某種職業病使然的解讀,

站在勞工的角度,類似的"魔鬼訓練",真的可視之為一種"石磨心"嗎?

我第一個想到的影像,即是王品集團對幹部所施行的"魔鬼訓練",

那種當著你的面,罵你"廢物","無三小路用"...羞辱你至極致的訓練,

到底成就了甚麼樣的職業特質呢?

還是根本只是滿足了管理階層整人的慾望罷了?

就拿王品來說好了,魔鬼訓練的結果,造就了今日最讓人詬病的"奧客文化",

甚至有人認為:正是因著王品低聲下氣的服務風格,玩殘了服務業,

讓服務業被扭曲成為"準奴隸"的行業,淪為消費者發洩怨氣的出口.

終究認為職場訓練該建基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上,

種子教官領薪水傳授經驗,學員以謙卑的態度來吸取職能,

彼此本就不該是主從的關係,自然也沒有誰有權對誰嚴厲的理由.

我想這應該被視為職場最根本的ABC吧...

 

三.東西職場差異不在歧視,而是勞權意識的鞏固與否

作者書中提及東方的空服員都非常纖細,似乎潛在的將審美觀套用到了空姐當中,

無形中讓空姐變成男性乘客慾望幻想下的對象,不時的讓人覺得不舒服.

相反的,歐美航空的空服員,經常可以看到上了年紀的大媽級空姐,

而且環肥燕瘦皆有,據此來論述東西方在職場歧視上的差異.

顯然,從表面上來看,這樣的類比是沒有問題的,畢竟那是現象所呈現的事實,

但倘若深究的來解析,我會認為,與其說東方人對身形與面貌的職場歧視,

也許更關鍵的因素,是歐美國家的勞動權益保障更加完善所致.

畢竟,我不認為歐美的審美觀與東方人有何不同,

看看好萊塢一票女明星,哪一個不是高挑纖細,臉蛋出眾,

基此,之所以會存在那麼多大媽級的空服員,更有可能的原因,

是她們的勞動權益並不因著自己變胖,變老而有所改變,

讓她們能夠一直待到自己想退場為止...

而東方呢?尤其是台灣,我想也許年老色衰之後,

不是要妳轉地勤,就是以排班的手段,來驅使老空姐轉職等等,

自然在飛機上所看到的,都會是年輕,身材姣好的人選了.

四."國際觀"不等同於玩遍先進國家,而該是文化體驗的同義詞

書中提到大家常說要有國際觀,尤其是在得以遊歷世界的空服業,

"培養國際觀"更是許多應徵入試者的當然理由.

但端看多數人的做法,所謂的"國際觀",似乎就是到先進國家打打卡,交交友,

說著一口流利的英文,就認為是實現了國際觀的理想,

卻完全漠視了在歐美國家之外的眼界.

但事實上,作者認為"國際觀"該是一種深層的文化體驗,

各種文化體驗都有其值得探索與感受的一面,一旦了解了文化沒有高低之分,

才會逐漸懂得尊重各該文化,培養出對他者文化謙卑傾聽的心態,

那才是"國際觀"的真諦吧!

書中特別說到一段話,我個人覺得特別有意思:

"我們總是很容易看見一個先進國家不斷進步的原因,

 卻沒有思考過非先進國家堅守傳統的理由"(p.195)

每種文化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就像前幾年曾公布世界最快樂的國家--不丹,

外界看來所謂的快樂,根本就是種愚民政策所引致,

但...事實真是如此麼?

真的只有紙醉金迷的資本主義社會,才是一種幸福麼?

恩...這是個相當值得再行思索的問題...

 

五.莫只看到豐碩的果實,而忘卻背後的付出

當代,尤其是台灣,總是不自覺的患上了一種毛病,

也許可以稱之為忌妒心使然下的病態.

每每總是只看到他人成功美好的一面,而不問其背後付出的辛酸.

(以自己為例,過去也經常透過媒體的報導,直覺公務員過得很爽,

但進到了公務體系之後,才知道那所謂的爽,根本也只是表象,

您說薪水比業界多麼?若以公務員的學歷來看,真的也未必...

基此,在輿論大聲撻伐之際,真有人看到他們經常也加班到天翻地覆的場景麼?)

作者在書中提到外人看空服員,總認為月薪上看十萬,又有免費機票可搭,根本超爽,

但又有誰知道,空服員每次面對的,

輕則與家人和愛人頻繁性的分離,重則可能隨時面臨到生離死別的恐懼.

又說機票的優惠吧!說穿了根本就是撿旅客剩下的畸零票,根本毫無保障,

因此讓作者的母親就這樣被丟包在夏威夷,那種把家人拋下的辛酸,

真的是那些外界酸言酸語所能夠了解的嗎?

我不認為這世上會有甚麼超爽的行業,

因為別忘了,資方可多是慣老闆呢,不是麼?

 

六.與外勞之間的勞雇情誼感想

作者書中提及與家中外勞的姊妹情,頗令人動容與感佩,

甚至為了見她們一面,還親自飛往印尼當地,殊是難得.

但我想這終究只是特例中的特例,

就自己接觸到主責外勞事務的業務單位所轉述,

他們咸認為:外勞事實上並不喜歡被雇主當作是家人一般的看待,

就拿同桌吃飯為例,外勞上了桌,

不論主人如何客氣,終究還是有主僕之分,很難顯得自在,

還不如給她一個便當,另外到旁邊去吃比較自由.

其次,一旦成為了準家人的關係,則勞雇關係的界線就會被沖淡,

大家都知道,家人之間是最容易被凹"無償勞動"的事務,

一旦越像家人,則恐怕外勞所必須肩負的工作就越多,

故其寧可維持著應有的勞雇關係,一切照制度來還比較輕鬆.

當然,這種說法想必很難被接受,

畢竟大家都認為該將外勞視之為家人,才是仁慈的表現.

但這確實是主責單位的心得分享,站在勞工的角度,

您認為雇主有可能把你真正當作家人嗎?

這是個何其現實的問題...

所以我才會說作者的案例是特例中的特例,能夠情同姊妹的幾希矣啊.

 

綜言之,這本書帶給我不少的收穫,除了上述諸項心得外,

最特別的,是當中用了頗大篇幅的章節,在描述自己與媽媽之間的情感,

那種真情流露的文字,貫串著書中的每個角落,

讀來充滿著來自於親情的暖心.

我想對作者而言,或許親情,才是她底心下最在乎的事吧!

將這本書推薦給大家...

 

延伸閱讀:

人魚沉睡的家--東野圭吾--[心硯書評]--愛你,直到靈魂逝去的那一霎那

解憂雜貨店--[心硯書評]--客觀環境的物換星移,不變的,始終是親情的篤真

湊佳苗-反轉--[心硯書評]--書迷自我映照下,殺人兇手的諸種面向

少女(しょうじょ)-湊佳苗--[心硯書評]--完美刻劃"危險17"的少女情懷

失控的照護 -葉真中顯 著--[心硯書評]--在洞底的絕望,若未曾掉落,是完全無法了解的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林奕含 著--[心硯書評]--台灣資優生的沉痛控訴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心如石硯 的頭像
    心如石硯

    [心如石硯]yen&chi的攜手足跡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