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3.JPG

相信每個人在生命中的某個階段,

總會心生探詢人生哲理的二三事,

想著與他人就各該議題進行論辯,

藉以作為觀照自我歲月歷程的見證。

 

無奈的是,每當提起哲學,說到人生,

身旁的人或都會以一種無關緊要的語氣,

揶揄說著:"想那麼多做甚麼,能吃嗎?"

暗諷自己該回歸到現實世界的運作機制,

服膺在經濟規則之下、循規蹈矩的行事,

才是充實生活的具體表徵。

箇中所積蓄對生命的疑惑無從宣洩,

直是一再的壓抑在個人心中,

久而久之,終將會有溢流潰堤的危機,

屆時恐將一發不可收拾。

如何適度排解,

成為當前人們普遍存在的重要課題。

相信這或也是何以近年來,

年輕族群流行起"壯遊"(Gap Year)的原因吧!

 

在個人自由思潮與當代僵固社會體制頻頻衝撞之下,

人們總是不免期待著喘口氣的空間,

想望著遠離塵囂的放空,捨棄眼前的一切羈絆,

縱情的去尋找屬於自己真正希冀的生活型態。

然而,壯遊不能流於空遊,

一旦在過程中缺乏著對於人生大哉問的論辯哲思,

徒然流於走馬看花式的打卡紀錄,

則在旅程結束之後,將一無所獲,陷落到更大的迷惘之中。

 

基此,倘若在這樣的人生反思路途中,

有個得以同自己漫無目的的談天敘地,

毫無利害關係的聊聊人生、講述生命的價值,

彼此是否僅是過客,並不重要,

因為過程中所激起的哲思論辯,

已然烙印在彼此心中,無可抹滅。

那是用以灌溉生命的養分,

是每個人都值得、也是必須擁有的成長元素。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本片正是講述兩名偶然相遇的陌生人Jule與Jan,

在共乘Van房車的旅途中,

談及自我心中對國家社會、乃至於人生在世的疑惑,

彼此做了最懇切卻又激烈的論點分享。

雙方同時在交換生命經驗的過程中,

培養出對一起攜手走向未來人生的默契,

情愫在此間滋長,最終決定在路途結束的當下,

共同開啟嶄新的人生旅程。

(當然,我始終認為結局未必需要撮合兩人在一起,

 畢竟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往往不會是身旁的那一位,

 未必需要憑藉著廝守終身,來肯認對方的重要性。

 假若能夠以更為模糊的意象來詮釋,會更加寓意深長。)

 

在此概略統整電影中兩人有趣的論辯議題,給大家參考一下:

*在歐洲,獨居的比例相當高,背後存在著政府擴大消費的陰謀。

  因為群居所需要的物資得以共有,

  唯有透過獨居才能擴大消費份額,同時立基在孤獨的心態下,

  又會誘發以消費行為來彌補空虛心靈的衝動,

  進一步鞏固整個消費市場的運作。

  某種程度也說明著,當下資本主義制度,

  是被刻意製造出來的,而非源自於天性使然。

 

*競爭為資本主義的重要元素,

  那究竟競爭是出於天性或後天養成的呢?

  從動物的行為顯示,幼獅成長後會自然的驅逐老去的公獅,

  藉此證明動物天性中便存在著競爭元素;

  又或在遠古人類遺跡"奧茲冰人"身上所發現的殺人斧頭,

  都足以證明原始人類本就立基在競爭的情境之中。

  共產主義正是因為違反強者生存的競爭原則,才會式微。

  但是,環境中真的只有"強者生存"嗎?

  在各種生命物種所呈現出來的,更應該是"適者生存"吧!

  顯然,人性中並不僅僅只是競爭,更加隱藏著合作的動機,

  合作可以使生命獲得集體提升的可能,

  讓大家得以生活在共好、最適的相處模式之中。

  一如人類第一個開創藝術文明的族群,

  正是立基在合作狩獵,讓資源不虞匱乏的前提下誕生的。

  (如果不是出於合作的動機,則Jule不會讓Jan搭便車,

   則兩人這段深刻的公路情緣,也就不會展開了。)

  對此,我的觀點是:

  確實動物界所存在的,是強者生存的法則,

  但人類迥異於動物的,是文明發展的進程。

  立基在共好的願景之下,

  人們是否願意從競爭關係的"強者生存",

  提升至相互合作的"適者生存",端賴於自我的選擇了。

  可惜,人類文明演進將近數千年,卻始終未能跨越自私的鴻溝,

  讓競爭始終主宰著人類,合作終究只是一種奢求。

 

*在性與愛之間,相仿的,

  性取決於動物與生俱來的本能,

  仰賴的是依靠嗅覺去尋覓對方的氣味,繼而付諸交歡的行動;

  而愛則未必然建基在性的契合與否,

  必須是對自己生活存在意義的前提之下,才會心生愛的念頭。

  究竟是本能的性重要呢?抑或心靈的愛該優先?

  或許就端視自己的進化程度而定。

  人們多數先是服膺著動物的本能,

  透過性的呼喚去尋覓對象,

  繼而在進一步觸及彼此心靈之際告吹,

  再次回歸到嗅得投契氣息的輪迴中。

 

*婚姻當中的忠誠義務,究竟是形而上、抑或被杜撰出來的?

  有一說是當初基督教為了人口過剩的理由,

  為免多重的性關性導致生育,才有了限定在一夫一妻的制度。

  事實上從人性的觀點來看,以婚姻來綁定單一性關係是謬誤的,

  當探索對方的慾望消失後,婚姻將會成為彼此的束縛;

  透過婚姻的神聖性來約束彼此,根本是悖離人性的制約。

  然而,婚姻能否存在著神聖性,

  事實上或許根本不需要形而上的應然規範,

  只要婚姻中的彼此,有著共同遠大的目標(譬如養育孩子),

  則箇中的神聖性,就會自然而然的聯繫著彼此,

  使其成為堅實的聚合,無從將之剝奪。

  至於性的喜新厭舊,那終究只是技術性的問題,

  只要運用得法,重播看起來也能像首映一般的新穎。

 

端看以上各項論辯,說穿了,

就是在"人性本能"與"超越人性"之間進行激盪。

之所以會產生僵持不下的對立命題,

乃截因於每個人都想在折衝的過程中,探詢人類共通性的原則。

但卻鮮少有人去質疑"為什麼人類之間一定會存在著普遍性呢?"

倘若人類本來就是存在著差異性,彼此相互不同才是真理,

那麼,同一化、普遍性理論的追尋,不就是緣木求魚麼?

就以電影中Jule與Jan的愛情為例,

彼此是野性的呼喚嗎?還是理智的選擇?

倘若按既有的戀愛定則,

兩人早該在電影最初,就來個一番雲雨了,

但顯然沒有,雙方直至最終,都維繫著曖昧不明的情愫。

這是屬於他們兩人之間的愛情模式,

是獨一無二、且無法援引複製的模式,

只因為他們是Jule與Jan,而不是其他。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