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重生活』乃改編自直木賞作家小池真理子的同名長編小説,

儘管電影有些陰鬱般的沉悶,但我個人非常喜歡電影的劇情,

當中透過情節的發展,引入了哲學上對於個體差異性的論辯.

故事從一名苦無靈感的哲學系研究生白石珠開始,

她原先有意以問卷的方式,訪問100人來歸納人的存在意義;

但指導教授認為問卷的歸納法,並非哲學的研究方法,

於是要她限縮研究對象,以隨機擇定一個人,用跟蹤的方式,

暗自觀察其人的行徑,藉此解析出人的意義.

於是,她先後選定了兩個對象:

一位是住在對街,一家幸福和樂的中年男子,

另一名則是自己的指導教授...故事,從此展開...

(接下來有劇透,不喜勿入...)

 

白石珠論文最終是這麼寫的:

"無理由的跟蹤就是站在他人的位置和立場上,

 設想自己就是那個人.

 也就是說,了解他的人生,熱情,意志.

 這大概就是證明了,每個人都是不可替代個體的唯一方式吧!"

從這段文字中,我個人的解讀是:

從社會科學的角度看,其認為人存在著某種普世價值,

這些價值可能是基於文化,意識型態,宗教,地域情感...等等因素形成,

據此而將每個人都視為是大抵上相同的個體,

也正因著相同,所以才能夠利用廣泛的問卷調查,進行統計上趨勢的解讀,

而這也是當初白石珠所希冀運用的研究方法.

但站在哲學的角度,基本上每個人應該都具有個體上的差異性,

故循著所謂普世價值去類同每個人,

事實上對於人的個體存在,著實有著相當程度的謬誤,

基此,指導教授才會希望她能夠從跟蹤的觀察中,去體悟到人的差異性存在.

  

在跟蹤的過程中,很顯然的,白石珠起初是以大眾眼光下的行為判準,

對於跟蹤對象,做出一般性的自我想像:

譬如:

@看到中年男子出軌,或習以為常的認為該男子就是個不負責任的爸爸,

   是個玩世不恭,對妻子不屑一顧的負心漢.

   但在偶然間與中年男子激情歡愉的當下,女兒的來電,

   完全打斷了男子的性致,回到了他應有的父親角色.

   這證明了甚麼?

   證明了男子並非不負責任之人,又先前與另名女子的婚外情,

   或許不過就是和自己一樣,都是在不經意當中發生的,而非刻意為之,

   這顯然是她最初跟蹤之際,所始料未及的.

@又如她的指導教授,表面上看起來與妻子是對恩愛甜蜜的老伴,

   看起來像是大眾眼中的"模範夫妻".

   但當結果揭曉,原來看似溫然婉約的師母,

   只是教授為了不讓其癌末的母親傷心,而請來假扮夫妻的劇場演員而已.

   完全悖離著一般世俗認知下的想像.

@其他的例子還有:

   白石珠看似標準乖乖女的背後,居然有過跟父親友人相好的往事;

   又生活中毫無交集的男友,感覺上只是彼此取暖,發洩性慾的對象,

   在結局中所畫下她沉睡的臉龐,卻又表現出無可比擬的深情...

從這些例證當中,讓她得出了個體差異性的道理:

每個人都是截然不同的存在,無論表面上有著多麼相似的情境,

然同樣的行為底下,卻會存在著萬千種歧異的可能,

這或許正是人之所以特別的理由吧!

 

當中同時提到:

"人無法擺脫痛苦,能讓痛苦稍微減輕一些的,一定是秘密"

這段話,我的解讀是:

誠如電影名稱"二重生活",每個人都存在著兩種人格需要去滿足:

一種是自己認為自己是甚麼人;

另一種則是別人期待你是個甚麼樣的人.

當兩種人格得以完美結合時,則其人將不存在痛苦,而得以一生無憂的安樂著.

但那終究只是理想狀態,兩種人格之於個人,必然存在著落差,

當落差越大,痛苦也將越形加劇,這時候,

秘不可宣的行徑,就成為緩和兩種人格落差壓力的最佳解方.

藉由秘密,您或可去迎合著他人對自己的期待,

同時還能夠保持著自己當下所希冀成為的那個人格.

而這也正是當秘密被大剌剌的戳破後,兩種人格相互激盪下的莫大壓力,

往往將讓人有著無可承受之重...

基此,面對著秘密,破與不破,

需要的,是我們如何體悟這雙重人格傾尬下的修為.

 

特別一提的,女主角門脇麥(かどわき むぎ;門脇麦)的姿態與演技令人驚豔,

真實的演活了白石珠壓抑,陰鬱的孤僻性格.

只可惜目前的作品似乎不多,期待她未來還能夠有更多的作品產出.

 

延伸閱讀:

愛的放題 (Love's Whirlpool)--[心硯影評]--情慾流動下的性愛縱橫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