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森新聞HD]副市長林欽榮遭質疑 柯P:都更要找兇的人--YouTube
九合一縣市長大選落幕,幾家歡樂幾家愁,
敗選者再怎麼心有不甘,這場競賽始終還是走到了盡頭,
反倒是當選者們,其實真正的考驗才正要開始.
他們真的可以做得更好嗎?還是新人上任後,才會讓人懷念舊人的好?
且讓我們可以拭目以待,假以時日,再來評論還不遲...
那麼,究竟考驗是甚麼呢?以我的觀察,最大的阻礙,
或許正是立基在"蕭規曹隨"的制度依循與延續性問題:
這兩日看到柯P與郝龍斌市長聊及忠孝西路公車道是否拆除的議題,
經由郝市長的解說,以及相關市府更加完整的交通藍圖規劃,
才發現這項設施乃為未來整個大台北交通路網的重要一環,
因而讓本來宣稱要在當選第一天即拆除的柯P,如今態度也轉趨保守,
表示需要在參閱相關資料後,才能作一定奪,
顯然的,和其選前的篤定並不相一致.
相仿的情況,在台中的BRT,以及桃園的航空城,問題皆可能同樣的存在著:
當選者當初信誓旦旦,宣示必拆的建設,
如今卻可能因著施政的延續性與穩定性,面臨到跳票的危機.
往好的方面想,叫做政策有彈性,懂得隨機應變,
但若要進行批判的話,這豈非"換了位子,換了腦袋",
儼然開空頭支票的黃牛舉措麼?
其次,候選人與當選人所不同的是:
候選人盡其所能的擘畫願景,目的在於將各族群的夢想予以最大化;
然一旦角色進階為當選人之後,當初的願景,必須轉換為實際的執行力後,
就會發現,選前許多之於各族群的諸種政見之間,彼此或存在著相互排斥的現象,
引致於當某個政見逐步實現之際,另一族群便可能因此感受到威脅,
於是出現起身反抗的情況,此舉往往會讓施政者陷入動輒得咎的窘境.
就像此次柯文哲公布第二副市長人選,是曾經參與台南鐵路東移計畫的林欽榮時,
便遭來當初全力相挺柯P的土地正義相關組織人士的撻伐,
認為其過去在台南粗暴徵地的舉措,令人不敢恭維.
對此,柯P倒是一派輕鬆的回應,認為要主持都更計畫的,就是要找這種兇的...
坦白說,後續適不適任不知道,但至少個人挺欣賞這種態度,
畢竟進了"廚房就不要怕油煙",施政強勢,被人稱為"暴君"又何妨?
暴君之暴,不在其手段強勢與否,而在於其心之所屬為何,
心繫於民,則手段在獨裁,謀的也是天下人之利益,
反之,心存為己之心,縱使過程再民主,恐怕也是徒具形式.
只要是為集體謀福利,那怕是違背了民主的常軌,也得蠻幹下去阿...
最後,端看此次大選的趨勢,除了國民黨實在太廢之外,
外在大環境的因素也不容忽視,諸如22K低薪,高房價等議題,
皆是讓在野陣營們,有著最大攻訐著力點的罩門所在.
的確,公平正義的問題最容易引發共鳴,但卻也是最棘手的難解習題,
從候選人成為當選人後,人民不單單只是期許著你的作為,
而是會進一步的在你當選之後,心起"然後呢?"的陣陣質疑.
畢竟,如果這一切不公義的現象,變因來自於無法自控的外在環境因素,
則當初所有擺脫低薪,終結高房價的美夢,
說穿了也不過就只是另一個--
從"馬上好",變成"馬上漸漸好",最終淪為"馬上倒"的惡性循環命定.
總之,從此次大選看來,台灣的公民社會,
在網路迅速崛起的推波助瀾下,臻至極其鞏固與自主性的階段;
未來,可以預見的,不分藍綠,做不好就下台的態勢,已然相當明顯.
當選者能否實踐自己當初的承諾,相信不只是我,而是大家都等著看,
是故,高興真的一天就好,因為更大的考驗還在後頭暗潮洶湧著...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