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身為員林人,本該為今日起(8月8日)從"鎮民"變為"市民",感到與有榮焉,
然而,倘若從政治學的角度來看,這簡直是場略帶點荒謬的"喬"政治文化".
記得大概從很小的時候,員林鎮是否能夠升格的問題,就一再的於父執輩言談中提及,
那時候員林真正設籍的人口,約莫12~13萬左右,
但作為一個南彰化的生活圈,實際在員林安身立命的人,應該15萬跑不掉.
當時長輩們常會說:
白天的員林,本來就有資格升格,
但可惜到了晚上,工作的人們回家後,人口數又達不到了...
也就是說:"人口"一直都是阻礙員林升格的罩門,
加上少子化的衝擊,諸如員林這樣的小城鎮,想要再有人口的移入,無疑也是種奢求.
沒想到,山不轉路轉,
法律規定達不到,沒關係,用喬的照樣辦得到,
在彰化幾位立委的奔走下,居然促成了立法院的地方制度法修法,
將原先15萬人口數才能夠升格為縣轄市的規定,索性直接下修為10萬,
讓員林就地的立馬拿到了升格的門票,也順利的在今天成為了"員林市".
(某種程度來說,這根本就是大大的"技術犯規"...)
但可笑的是,其實縣轄市與鄉鎮根本就是同一等級的行政層級,
因此從"鎮"變成"市",在施政與預算的各方面,根本就毫無差別,
頂多只是"鎮民"變成"市民","鎮長"變成"市長",聽起來好像比較高級一點而已.
諸此的地制法修正過程,諸此的升格優越感,
其實根本都不是一個法治社會的樣態,實質上充滿著濃郁的人治色彩,
而這或許就是今日台灣政治所面臨著的最大問題:
"甚麼事都是"喬"出來的,非立基在國家的長遠發展方針上..."
當然,這樣的"準利益交換模式",在民主政治國家,其實也並不罕見,
在美國,議員間"你支持我的建設案,我通過你的預算案"的情況也頗尋常,
政治學界甚至還為此給了個專有名詞:"Logrolling"
從字面上來看,叫做"合力滾動圓木",意謂著互蒙其利,
但從通俗的稱謂來說,其實這就是所謂的"肉桶法案":
純粹都是站在各該議員的地域性利益來考量政策,
而非以國家可長可久的大政方針為優先思維,事實上並不值得鼓勵.
沒想到的是,承繼自歐美國家的台灣民主政治,
良好的政治倫理典範沒學到個皮毛,
但人家的陋習倒是原原本本的拷貝過來,真是頗為諷刺...
別光說員林鎮的例子,就談到國家的行政區劃,不也是如此搞的麼?
從最早凍省後,基於北中南平衡發展所建構出來的"三都十五縣"構想,
到最後的"五都",後在桃園升格下,又變成了"六都",
接下來哪些縣市又會選擇合併來搶資源,又不知要變成幾都,
搞到最後,所有縣市都成了直轄市,除了討好選民之外,其實甚麼也沒改變.
一個國家全部都是直轄市,那可真要笑死人了,又不是搞聯邦制...
是出於國家發展的需要呢?還是為了政治謀略的考量?
我想背後的動機恐怕是昭然若揭的...
在員林鎮升格的背後,身為鎮民,我並沒有感到絲毫的喜悅,
反倒是從這裡,看到了台灣政治"喬事情"的陋習文化,
無疑是國家期欲長遠發展的最大毒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