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仲丘虐死案,可說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先前才因本案而進行的內閣小改組,沒想到新任國防部長楊念祖,
昨日卻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主動宣布請辭,留下了一堆問號...
今天數字週刊出爐,才知道原來是他在擔任學者的時候,
曾經主編過的一本"決戰時刻"學術專書,被認定為有抄襲之實,
而向雜誌爆料者,就是先前在美牛事件中,
因著大啃牛糞漢堡而聞名的牛糞博士朱政麒.
(奇怪,怎麼才吃一次牛糞,就永遠被冠上牛糞博士的稱號阿?
真是一日吃牛糞,終身被稱牛糞,慘阿...)
儘管他本人一再的否認背後有甚麼軍方鬥爭的陰謀存在,
強調一切都是自己發現的,
但從許多立委辦公室(如管碧玲委員),
早先都已經收到該項情資的情況看來,恐怕內情沒那麼單純吧...
(同是身在學術界,應該就明白,看一篇論文,
就可以感覺到他有抄襲的可能,並且除了找出抄襲來源來自對岸,
同時還發現了原文出處,您們說這樣的或然率有多少,
就我的判斷,根本趨近於零...
況且,那一位被楊念祖抄襲的美國學者費學禮,
今天自己都跳出來說不介意,
而且還很樂意自己的文章能夠被當成是政策來用,
在這樣的情況下,楊部長又何須為此辭職負責呢?
如此的理由,實在太過牽強,要說背後真沒有軍方之間的內鬥,
我想應該不會有太多人相信的吧...)
從結果論來看,由於朱正麒身兼民進黨的市黨部執行長的位子,
那就從民進黨的觀點來看,這一次的爆料,對民進黨是利或弊呢?
由稍早蘇貞昌主席的談話中,
呼籲馬英九總統應該繼續物色文人部長人選看來,
文人部長楊念祖下,參謀總長嚴明上的安排,顯然無法令民進黨放心,
他們始終都還是希望能夠由文人來擔任國防部長的位子,
以便藉由文人的管理長才,來經營軍隊的制度文化.
假若文人部長是民進黨的一貫主張,則這一次的爆料,
攆走了一個最有資格擔任部長的文人
(畢竟楊念祖是由副部長升任,真要再找,誰能有這樣的資歷呢?),
換來了握有最高軍權的參謀總長繼任,這不是一個大挫敗嗎?
而這個挫敗,是建基在這個周刊爆料之上,
等於是民進黨拿石頭砸了自己的腳吧!
誠如剛才所提到的,其實這一個瓢切論文的情資,
很多民進黨委員早就都有了,選擇不直接爆料,
或許乃是對於這個文人部長還有期待,願意先給他一個機會.
這樣的態度,才該是個政治人所應該有的沉著與冷靜,
畢竟在面對那麼多的情資,除了需要過濾其真偽外,
還得要好好的分析一下爆料的利弊得失,
倘若只是因著一己虛名而強出頭,最終反可能適得其反,
受害的,終究還是自己的政黨,那可真是得不償失了.
有人曾說:政治好恐怖...好黑暗,
的確,因為在政治的背後,有著太多的算計,
算計著個人,算計著長期與短期的利益...
在此可以舉兩個自己聽到過去老師們所提到的卦:
第一個案例,那是發生在我們碩士班的一個學弟身上,
那位學弟對參與政治深感興趣,早早的就加入了國民黨,
當時正值國民黨處於世代交替的論辯當中,
青年軍也在那個時候展露頭角,很意外的,
那位學弟一加入青年軍就一直被高升,來到了相當高的層級,
然年輕氣盛,隨著職位越高,說起話來也就越大聲,
甚麼批評傳統勢力的話都敢說,一時意氣風發.
只可以在青年軍黯淡之後,他首當其衝的被當成箭靶,
現在已經等同於被打入冷宮了,政治仕途晦暗.
後來經過了解,才知道那個時候之所以一直被高升,
是因為大家都知道一旦坐上了那個位置,
勢必成為其他派系的針對性對象,
於是乎大家寧可明哲保身,以為鬥爭失利留個退路,
而那個學弟則無異於在名升暗貶的過程中,當了個現成的替死鬼.
所以對政治而言,
表象的榮升,背後有可能隱藏著各懷鬼胎的算計.
第二的例子,是某個首長競選總部忽然接到了一個匿名爆料,
指稱對手有私生子,經過多方的查證,他們覺得該項情資應該屬實,
正打算對媒體爆料的時候,他們總部的高層卻予以阻止了.
因為高層認為類似的緋聞事件,是一把雙面刃,
有可能重創選情,也有可能在溫情攻勢的操弄下,反成為助力;
而且,更大的阻止理由,
則是高層認為該對手未來有可能繼續競逐更高的職位,
一旦將如此爆炸性的情資,在這次首長選舉中就檢驗完畢,
則待下一回對手若真的想更上一層樓時,
無疑的就少了一把最鋒利的倚天劍,有可能得不償失.
所以,在經過短期利弊與長期得失的雙重考量下,
最終絕對按下該項情資...
由以上兩個簡單的例子,可以知道:
政治絕對不能夠強出頭,而必須要謀定而後動,
在多方可能性接納入考量的情況下,
才有可能作出最為妥適的決策.
相反的,一昧的英雄主義般的魯莽行事,
最終不但可能壞了整個政黨的長遠大計,
而自己,或也不過就是那曇花一現的馬前卒罷了.
政治的精雕細琢,稱之為藝術,還真是一點都不為過阿...>.<
延伸閱讀: 相關"洪仲丘事件"網誌文章:
[時事評析]"銀正雄:洪案真相,1985聯盟亂臺灣"讀後有感
[時事評析]公民1985行動聯盟,凱道萬人送仲丘--一路好走
[時事評析]洪仲丘案勿陷入鄉愿式的慈悲迷思---真正的兇手是誰呢?
[時事評析]"國家榮譽"的神聖與錯置--對志願役職業軍人的觀點
[時事評析]陳揮文痛批洪慈庸太離譜--客觀的批評資格,得立基在相仿經歷
[時事評析]"唐湘龍:別被我看出你的假"讀後感--也別試圖告訴我們您有多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