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ll Gates ALS Ice Bucket Challenge--YouTube
20140819中天新聞 郭台銘淋了!完成冰桶挑戰 點名林志玲--YouTube
在當代資訊爆炸的時代中,有時候一些新聞資訊總是一掠而過,
對於近來夯到爆的"冰桶挑戰"(Ice Bucket Challenge),
依稀記得最早大概是在上周看到一則新聞標題,
寫著"比爾蓋茲遭冰水潑身...",當時沒特別點進去閱讀該文,
直覺的以為是微軟的視窗系統太爛,所以遭人以水潑攻擊...
一直到台灣這幾天名人們陸陸續續的接受冰桶挑戰,才完全了解了這個活動的內容與意義.
其實這是由美國漸凍人協會(ALS Association)所發起的募款活動,
被點名的人,可以選擇以滿滿冰桶水潑身,抑或是直接捐100美元給該協會,可免去"凍身之禍",
當然,倘若願意既潑水又捐款的話,那自然是更好...
參與者必須將挑戰過程拍攝下來分享,並且在挑戰過後,可以指定三人接續下去,
如此的綿延不絕,期待的公益募捐可以細水長流.
在美國經過臉書的祖克博,蘋果的庫克,微軟的比爾蓋茲,谷歌的佩吉等科技業巨擘的加持之後,
各界也紛紛起而效尤,在極短的時間之內,就立刻蔚為風潮,自然的,募款活動也迅速的便達成欲期目標.
大概可說是歷來公益募款活動的企劃當中,說是最成功的一個案例也不為過.
張雅琴挑戰新聞》"冰桶挑戰"掀風潮 淪名人作秀搶版面?--YouTube
但似乎就像一個魔咒一般,很多活動或制度,來到了台灣之後,
好聽一點說是"老梗玩出了新把戲",但總之往往和當初的立意有所悖離.
除了幾位被點到名的政商名流外,其他許多效尤者已然有點將該活動搞成是"玩冰桶做公益",
而忘卻了冰桶潑身本身只是個宣傳的技倆,重點是在於其後的捐款才是目的.
沒有了以捐款為主軸的目標,彷彿只是成為好友之間彼此"嗆賭"的話題,
淪為了社群網路中的一場潑水嘉年華,而沒有實質的公益價值.
DenKa ICE BUCKET CHALLENGE--YouTube
潔哥 李秉潔 ALS Ice Bucket Challenge--YouTube
當然,在一片的檢討聲中,有人會認為一堆被認知為C咖或沒有咖的"名人"們,
藉由著這股風潮,搞冰桶自潑根本就是為了想紅,想出名...
但說實在的,"名人"又該如何定義呢?
又有多少影響力者才算是名人呢?有沒有一個量化的標準?
有些人大家或許不熟稔,那可能是截因於他們並不在自己所屬的社會次團體中的緣故,
也許他們在自己所專精的領域中,擁有著幾十萬潛在的特定粉絲,這些不算名人麼?
(至少自己經常會在NBA2k Online的比賽轉播中,看到潔哥(李秉潔)播報的身影...
當然,假若沒有接觸宅男遊戲圈的朋友們,自然就備感陌生了吧!!
又Denka(周荀)則是在Cosplay界頗有名氣,沒接觸過同人誌的自然不認識...)
所以說,與其質疑別人進行冰桶挑戰的動機,
倒不如期許他們能夠發揮著螺絲釘的效應,一點一滴將類似的公益理念宣揚出去,
因為,從最近幾次的募款事件看來,當代公益募款欲成功的根本關鍵,
並不在於事件本身值得同情的程度,而在於有無"新聞性"的差異.
排擠重災害募款多 公益捐款少三成--YouTube
以台灣為例,七,八月連續的兩大重大災難--澎湖復興航空空難,以及高雄前鎮丙烯氣爆事件,
兩個災害可說是接續而來,讓人沒有絲毫的喘息空間,
當澎湖空難發生之際,國人還在醞釀著愛心捐款行動的當下,立刻高雄又來了一場大氣爆,
在新聞話題具有疊代效應的情況下,讓大家的愛心一股腦的全發揮在氣爆事件中,
短短幾天,就陸續製作募款節目,總募款金額也達到了二十餘億.
但反觀澎湖空難,其實死亡人數還較高雄氣爆來得多,但最終卻只募到了百來萬的愛心捐款而已.
試想,當初如果沒有發生高雄氣爆事件,澎湖空難的捐款會只有如此嗎?我想絕對是十倍有餘的...
所以說,當代不再是以"誰比誰慘"的虐心來企求同情心發揮,
而是一個只要夠噱頭,夠有話題性,就能夠匯聚大眾愛心與金援的時代.
也許很多人對於名人以諸此作秀式的模式做公益,感到相當不以為然,
認為他們不過想藉此搏搏版面,扶正一下自己的社會形象,
但反過來想想,只要公益的資金真的有到位,那又何妨呢?
他們既願意花錢做公益,又願意在大眾面前耍耍猴戲,娛樂一下苦悶的老百姓們,這不好嗎?
要知道,想要從這些精於成本算計的大老闆們口袋中掏錢,那是何等的困難阿,
今天他們願意參與這些合乎娛樂性與公義性的活動,還自願性的掏錢贊助,
這難道不該是當下所最愛談論的"小確幸"麼?
PS:今天從友人的社群動態中,看到了從PTT八卦版分享而來的訊息,
個人認為,那是一項更有意義的活動,只是不知道台灣的慣老闆們,是否願以積極響應了:
這是個由"台灣低薪協會 TLS"(Taiwan Low Salary)所發起的活動,
被點到名的老闆,有兩個挑戰選擇:
一是幫員工加薪
另一則是用公司最低薪員工的薪水過一個月,體驗一下底層員工的生活窘境...
同樣的,完成挑戰後的老闆,可以繼續點名三位繼任的挑戰者.
這項活動恰好呼應了先前美國議員以最低薪資體驗底層生活,最終得到活不下去的結論,
箇中所隱藏的深層公益性,個人覺得,甚至還更超越漸凍人協會此次的活動.
呵呵...假若能夠持續著此波冰桶挑戰的熱潮,相信要不了多久,22K的魔咒就可迎刃而解了...
(可能做夢比較快吧...私心的期待由郭董來跑這第一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