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想幹一票大的!!』
不知您是否也同我一般,正值青春年少期間,
心下存在著如是的聲音呼喚著自己,驅使著個人總會有種該做些『大事』的衝動。
本片所描述的,正是這樣屬於標新立異的青春歲月,
電影成功之處,在於非偏執的一昧訴求青少年放膽築夢、縱使泰山崩於前亦無所懼的盲勇;
相反的,其摻入更多主角天人交戰的內心元素,諸如面對著法律與道德規範的心理衝擊,
感受著溫馨親情與自我離經叛道間的詭譎情愫,種種訴諸於情理法折衝間的矛盾緒思,
皆讓電影顯得張力十足,也引發更廣泛的想像與議論空間。
究竟青少年期欲標新立異的背後動機為何,解析箇中原因,
藉此在異性與同儕間顯得與眾不同,固然是當中最主要的元素,
但對於當下枯燥八股教育體制的不屑,乃至於進而對集體社會浮現反動的情緒,
或也是無法被排除的充分理由。
基此,在力求表現與不安現狀的雙重思緒下,如何悖離既有良序社會的規範,
做出一番令人欣羨的『大事』,也就成為解放驛動少年情懷的唯一出口。
然而,復以在家庭所給予的溫馨安定感,以及個人潛意識底心下遵守道德規約的自發罪惡感,
在在的讓一心想著離經叛道的自己,又不時的回歸到理智層面的抉擇,
於是在狂野與守則的激盪之間,一如電影故事般,
選擇了以小惡(偷珍貴藏書而非強搶銀行)作為宣洩的方式,
並且在過程當中,因著道德感的呼喚,
舉手投足間躊躇不定,坐實了『年少情懷就是愁』的青澀心境。
電影某種程度希冀透過衝撞體制的模式,
去暗諷當代美國夢、所謂『敢與眾不同』的拓荒精神已蕩然無存。
不復存在的原因,並非現下年輕人太過草莓,
而是整體社會環境根本沒有給予『合法』表現自我標新立異的場域,
逼使得他們只能憑藉著自我摸索,在道德與法律的臨界線中遊走,來證明自己的不凡價值。
說來這是一種社會變遷下的殘缺,
但如是的悲哀,似乎短期內還看不見妥善解套的根本路徑就是了。
作為一名父親的角色,觀影後總是不停的想著:儘管當代育兒的主流價值
(諸如先前相當火紅的劇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在在的都告訴為人父母的:
應該將人生的主導權,原原本本的交遊孩子自己選擇。
但自己總還是認為,選擇可以是儘量廣泛的,
讓孩子們適才適所、按其性向自我發展是合宜的;
然社會終究還是存在著大是大非的根本規約,這些在集體生活下所不可觸犯的過錯,
始終還是需要經由父母的循循善誘,讓是非觀念深植至孩子的內心深處,
才是負責任的父母所應秉持的態度。
終相信親情可以是喚回浪子的最終大絕,但這樣的溫馨呼喚宜早不宜遲,
等到孩子們犯下社會規約所無可饒恕的罪責,
再施以親人的關懷,剩下的,恐將只會是無盡的懊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