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劇片_日本熱點電影_阿部寬】烏鴉的拇指 阿部寬 熱門電影--YouTube

由阿部寬與石原里美所領銜主演的"烏鴉的拇指",

乃改編自日本作家道尾秀介的同名小說"カラスの親指",

故事以詐欺犯為主角,深入的去描繪出身為詐欺犯內心的掙扎與良知,

劇中有著相當精湛的鬥智情節,以及瞞天過海般的謀略,

同時不時穿插著輕鬆的幽默片段,讓整部電影在懸疑緊張之際,仍不失娛樂的效果,

是一部頗值得推薦的佳片!!

 

  

以電影的屬性來看,個人覺得,和香港周星馳所曾經拍過的電影"情聖"非常的類似:

同樣是被討債集團之威脅,成為詐欺犯,最終在遇到同行的情況下,

大家決定黑吃黑,聯合起來用天衣無縫的謀略,反過來設計當初迫害他們的討債集團...

相同的喜劇取向,相同的電影創作素材,還真是大同小異呢!!

 

故事敘述精於詐欺術的武澤,儘管在外人眼中,或許是不折不扣的準罪犯,

但其實他心中一直存在著一份遺憾:原來,當年他因為欠債,曾經被迫接下討債的工作,

因此逼死了一位婦人,留下了兩個孤苦無依的女兒,這件事他一直謹記在心,

按月的將部分所得匯給那兩個女孩,希望藉此減輕一些罪惡感.

然而,在一次的因緣際會之中,他遇到的那兩個女孩,

在了解到她們無家可歸的情況下,決定收留她們,並且一起策劃一樁詐欺案,

目標是當年讓他背負著那份愧疚感的討債集團...

不過呢,當一切都按照他們的計劃進行成功後,武澤卻赫然的發現,

原來在這整個大謀略的背後,其實還隱藏著一個更具寓意的目的...

 

至於詳細的情節為何,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觀賞電影或閱讀書籍,這裡就不進一步劇透了!^^

 

對於這部電影,除了精彩的謀略引人入勝之外,

個人覺得,其實它點出了一個頗發人深省的大哉問:"真有值得同情的詐欺犯嗎?"

在電影中,不論最終的劇情如何峰迴路轉,劇中的幾個主角,其實都曾經是詐欺犯,

但由於劇情的鋪陳,他們用黑吃黑的策略,騙走了討債集團大筆的資金,讓觀眾們不免拍手叫好,

儼然陷入了一種"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善惡判斷迷惘之中.

從現實的觀點來看,"黑吃黑"也許會讓人拍案叫絕,會讓人陷入英雄式的崇拜,

但依法律的層面析之,如此的行徑,依舊是不可能被允許的,它同樣是一種犯罪的行為.

  

這問題的癥結在哪裡呢?在於善與惡,究竟是誰說了算?

電影中的操弄手法,將武澤與討債首腦之間,做了個對比式的角色設定:

武澤明著以詐欺謀生,但私底下卻不時的透露著善念與良知,讓觀眾們為之感到疼惜;

相反的,討債首腦先前入獄過一次,出獄後又重操舊業,不時的惡面相向,讓人先入為主的厭惡.

因此,看著最終武澤一行人騙光了討債集團的現金,相信喝采的觀眾絕對在大多數,

認為那些討債集團是罪有應得,該有此報,這個報應來得即時...

但武澤一行人呢?他們的詐欺罪行,又該受到甚麼樣的懲罰呢?

也許有人會認為:他們是好人,況且他們是黑吃黑,和欺壓善良百姓的行為還是有差異...

如果是如此的話,豈不是默許了類似"劫富濟貧"合理化的法外行徑麼?

 

又好人與壞人,到底如何界定?

難道就好似台灣的鄉土劇經常上演的,前幾百集壞事做盡,忽然某一天,善惡逆轉,

開始做起了善行,發了佛心,好似過去的一切惡行就可以一筆勾銷似的...真是夠可笑的...

就一個法治社會的觀點來看,應該"只觀其行而不誅心",因為心是看不見的:

假若一個人心存善念,但作的盡是一些違法的勾當,

試問我們可以基於他的善念讓他免於刑責嗎?不可能的吧!

這種現象相當常見,每每當我們翻開社會新聞,某些凶殺案的主謀,

當記者去訪問他們家人時,家人一定會說:

他平時做人真的很好,相信行兇不是他的本意...

藉此希望能夠多少影響法官的判決,

但很可惜,法律或不外乎人情,但此間的裁量空間並不大,

一切都還是得依照罪行所對應之刑責加以懲罰...

 

總之,這部電影多少正向的描繪了一個詐欺犯的心境,

或許試圖去論證詐欺犯除了唯利是圖的利益取向外,

其實就如同一般人,同樣有著七情六慾,同樣有著尚未泯滅的良知...

但就自己所認知下的詐欺犯來說,吃人不吐骨頭的饞樣,才是他們始終不變的本質,

想要他們長良心阿....下輩子吧!!

 

PS:觀看這部電影,多少是因著"石原里美"的緣故,只可惜,石原在片中的戲份不多,

有點流於跑龍套的成分,喜歡石原的朋友們,可能會有點小失望囉!!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心如石硯 的頭像
    心如石硯

    [心如石硯]yen&chi的攜手足跡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