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報導,世界麵包冠軍吳寶春師父,為了學習更為高深的管理學知識,
申請報考台灣頂尖學府的EMBA專班,但都遭到了拒絕,
原因是他根本就沒有大學學歷,不符合報考的資格.
於此同時,新加坡頂尖大學的EMBA課程,為此特別派了專人來給予面試,
希望吳寶春師傅可以到新加坡去就讀.
此舉馬上有引來了見獵心喜的媒體,寫下了對比懸殊的評論,
據此認為台灣人才的流失,可見一斑,
並暗指台灣的大學不讓吳寶春唸EMBA,儼然是種錯誤.
對此,我覺得這事可以從幾個方面來看:
首先,當然是批判現今嗜血媒體的荒謬觀點,
還記得先前不是有個博士生去賣雞排的新聞麼?
新聞當初的報導方向,不就是一昧的讀書無用論,能夠掙錢才是王道麼?
而今,事業有成的吳寶春,感嘆著在賺錢之外,猶感到自己的書本知識不足,
希望能夠重回校園,學習更高深的知識,結果申請遭到了拒絕,
據此,媒體又好似沒讓吳寶春唸書,就直接導向了台灣人才流失的結論,
奇怪了,不是說唸書沒啥用麼?怎麼現在唸書又成了一種主流思維了呢?
對於台灣媒體老只會透過標新立異的標題,以偏概全的敘事手法,
深深的感覺到...這才是台灣當今真正的危機阿....
(我想,倘若今天台大or政大若破格錄取吳寶春師傅,
大概媒體的報導方向會整個大轉彎,開始探討入學的公平性問題...
唉...這就是台灣的媒體!!>.<)
其次,吳師傅被拒絕的原因,是因為規定中EMBA屬於碩士的學程,
所以必須至少要有大學的文憑,才具備基本的報考資格.
他是這個理由被拒絕的...
話說現在拿個大學文憑很困難麼?
倘若真的有心,先唸個大學再來報考,也不遲吧?
因為就像他自己說的,倘若錄取後,才發現自己程度不夠,
那也是唸不下去的,與其如此,還不如循序漸進來得好.
至於媒體拿新加坡來台為吳寶春師傅面試一事來做對比,那又是更加的荒謬.
其實在國外許多國家中,很清楚的,資本主義就是他們一切行為奉行的聖經,
說句白一點的,誰的錢多,誰的話就比較有道理...
在這樣的氛圍下,在全球百大學府中,多的是捐錢就能夠入學就讀的學程,
因為他們相信,你能夠賺到錢,表示有著一定的能力,
而這些能力正也是他們所想要爭取交流的...
您說,這樣的制度好麼?對此,我沒有定論...
但...試想:倘若這樣的制度用在台灣,當每個大學都有個入學價,
可以不用經過考試便能就讀,這會是個甚麼樣的場景呢?
我想...光是被批評"多錢入學""富人治國""不符正義"等大帽子,
政府機關與相關單位大概就吃不消了吧...
所以說,有時候,制度是因著歷史的變遷演進而來,
是因著當地的國情,以及其對於該事物的價值而來,
不敢說某個制度絕對正確,但既然制度如此,就一定有它的道理.
(以學校而言,一間學校會被稱為學店與否,
重點並不在於他是否允許用錢來入學,用錢來買學位,
畢竟很多歐美國家都有著捐錢入學的作法.
換言之,錢不是重點,重點在於制度,
能夠始終堅持著自己長期沿襲下來的傳統與制度,
才是一所好的學府.)
就自己的了解,現階段台灣幾乎所有知名大學都有EMBA學程,
但有許多學校,正是因為被冠上了"有錢就能進去"的印象,
整個學術的形象盡失,而讓整個學程也備受詬病.
(這其中,不乏有國內前五大學府...)
當然,我完全不反對開放更為多元的入學方式,包括捐錢就讀一事.
但一切總該要有個制度上的依據,
而不是靠所謂的社會氛圍,靠知名度的高低來做定奪.
一個社會的公平與否,靠的是有著不可顛覆的制度,
制度本身是多元或封閉,不是重點,
重點在於必須要能夠切實的去奉行,而沒有任何的例外.
一旦很多事情都朝向"個案處理"的方式來作為,
難保不會有著私相授受,裙帶關係的疑慮存在.
以今天的新聞為例好了,今日倘若以個案的方式,
破格讓吳寶春師傅錄取了頂尖學府的EMBA,
此例一開,別忘了...坊間還有不少的"吳寶春們",
吳寶春的師兄,吳寶春的師弟,吳寶春的徒子徒孫...
他們的麵包成就或不在吳師傅之下,
倘若這樣的入學模式可被允許,
那是不是這些人想唸的話,也能夠一體適用呢?
這不全亂套了麼?
最後阿...其實也挺不解吳師傅為何要去唸EMBA,
就自己的觀念而言,EMBA往往是將一個忠厚的商人,
轉變成為機關算盡的生意人,最快的捷徑.
還記得先前新聞曾經報導過,
大陸少林寺的方丈,唸了EMBA之後,學成回寺,
開始實踐他所謂的企業化管理,
將所有禮佛的動作與過程,
樣樣都給予一定的價格,而備受詬病的事麼?
那就是我對EMBA的印象....
是故,如果說唸這個學程的目的,
只在於用管理的模式,將商品的利潤予以極大化,極致化,
而忘卻了交易當中的非經濟因素,
也許只能說:這還真是挺悲哀的...
(話說將坊間相仿七,八十塊的酒釀桂圓麵包,
用近四百餘元的價格賣出,並且還大排長龍,供不應求,
這樣的本事,早已勝過許多唸管理出身的人,
真的還需要再唸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