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曾經接觸過電玩"模擬市民"系列的朋友們,忘記了從第幾代開始,

就在遊戲中設計了"情緒參數",記錄下每一名人物所經歷過的喜怒哀樂,

在諸如睡眠時間或人際往來之際,偶發性的使這些情緒參數發作,製造更多的擬人化樂趣.

其中,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只要花錢購買忘憂產品,則情緒序列中的諸種負面情緒,

都將可藉此一掃而空,自此杜絕了這些情緒擾亂人物狀態的可能.

坦白說,科技總是來自於影音創作的靈感,

就好似過去在電影"關鍵報告"中,阿湯哥用指尖將螢幕任意翻轉移動的場景,

在觸控螢幕廣泛運用的當下,幾乎可說是實現了當時的發想.

基此,類似將負面情緒或記憶一掃而空的技術,

相信假以時日,或也真有成真的一日.

但問題的癥結點在於:拿掉了負面的記憶,我們就從此快樂了麼?

 

憑藉著將連續性的記憶,轉化為片段式的數位儲存格式,

按今日的數位生物科技,理應不是難事.

然而,電腦或可理清該段記憶之於人的正反面趨向,

但相信它無法判斷的,乃在於各片段記憶間的連結,以及其關聯性的因果關係.

舉些最簡單的例子,俗話中常言"樂極生悲","喜極而泣"...

種種極端情緒的配搭之語,在在的皆隱含著情緒之間的連續性與關聯性,

徒然的將人生中被認知為負面的記憶摘除,留下的快樂感受,

將僅是及於個人,而不再識得人際間曾經遍嚐過的酸甜苦辣.

此種"旁觀者","自我證成"的人生,是否真有意義,我個人是存疑的.

縱有一天,這樣的科技真的出現,我想自己也不會有絲毫嘗試的誘因,

畢竟,"痛過方知珍惜",走過痛苦,體悟悲傷,人生才覺踏實.

回到電影本身,摘除個人的負面記憶,即是本片的主軸,

然引發戲劇張力的,是過程中主角在回存記憶之際,陰錯陽差的錯置了他人記憶;

該記憶中涉及到兩起謀殺案,據此導出整部電影的緝凶故事架構.

在整個情節鋪陳上,個人覺得完整且合理,

結局也不致於有著懸疑片虎頭蛇尾的通病,雖來了個大轉折,卻也不失唐突,

符合著整個推理的路徑,堪稱近年少數優質的科幻推理片.

(起初的一些推理梗並不難,大抵上影迷都能輕易的猜到,

 然正當自己深覺謎底大概就是這般時,卻有著不一樣的結局驚喜,

 對於推理劇迷而言,所追求的,或也就是揭曉時刻的意外答案吧!)

 

電影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當中所呈現的愛情觀,

一種"愛到卡慘死"的莫名情境.

故事中兩樁案件中的女主角,皆遭到另一半的暴力相向,

但卻很弔詭的,皆自圓其說的認為:

"老公人很好的,平時對我也不差,只是偶而會發作而已..."

甚至硬是將家暴的行徑,美化為是一種愛自己的另類表現.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日本作家湊佳苗的小說"為了N",

同樣存在著認為老公"打是情,罵是愛"的傻人妻,

或顯示著類似"受虐式愛情"的心理狀態確實普遍出現在你我之間,

沒有對錯,也無須賦予對錯的評價,因為...這就是愛情吧!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心如石硯 的頭像
    心如石硯

    [心如石硯]yen&chi的攜手足跡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