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幾天的審閱,終於將今年南女的社科成果發表論文給看完了,
(經過這次經驗,還真是不得不佩服那些當教授的人,
自己光是八篇,每篇約莫20頁的論文,就已經耗費了數日的精力;
想想那些擔任指導教授的,
面對的是數個學生,動輒上百頁的文章...還真是神人阿!)
掙扎再三,還是得一一打上分數與優缺點之後,將結果呈上.
成績發送出去的那一刻,其實心情是挺沉重的,
究竟是自己優柔寡斷的性格使然,還是評分從來都不是件簡單的事...
呵呵...我想如果自己如果教書的話,一定是那種All Pass型的老師,
原因呢...不在於怕學生報復,也不在於人很nice,
而是純粹很難對各個學生的分數,做出一個高低分明的評斷.
在媒體發達的現代,有著大大小小的競賽,
當我們身為觀眾的時候,或許是出於支持特定對象之故,
往往都會傳出有評審不公的聲音,
質疑評審偏袒,抑或是評審眼光有問題....
當自己身為一個局外人的時候,往往聽到這些聲音,
會覺得好像真有那麼些道理.
然而,當自己身在評審的位置時,才知道,
作決定,從來還真的都不是那麼簡單的.
使中一直不解的是:為什麼社會科學領域,
也要搞這樣高下立判的分數評比.
畢竟,分數,那該是對於自然科學領域才有的評量吧!
就好像數學,物理,化學一般,結果的對或錯是一目了然.
但就社會科學來說,首先,大家研究的主題就已經相當不同了,
如何能夠在不同的領域中評分論高下,那已然就是不太可能的事.
其次,究竟論文該著重的是哪一個面向,
又是人人各自有心證的空間:
有人注重格式,有人強調文獻分析,有人看中研究方法的使用,
而就自己而言,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一個"新意",
畢竟那些繁瑣的文獻與研究方法,都有再事後補強的機會,
唯有新意,那才是論文撰寫人自己的idea,
是任何面向都無可取代的核心內容,
一旦了無新意,則彷彿無魂有體一般,文獻分析再完整,
或也不過就是一碗冷飯中的極品,好吃,但卻不驚艷.
終歸還是老話一席:
每一篇論文,既然被創作出來,都有其存在的價值,
一直都還是不能理解的,是教育部這個計畫的背後,
是希望高中生能夠對於人文社會科學,有著更濃厚的研究興趣.
而想要培養出興趣呢...最重要的...就是不要評量,不要考試,
在搞了這麼多領域的專題討論課程之後,
興趣呢...相信多少是提升了一些,
可惜的是,最後的成果發表,居然又走回了評量論高下的老路,
有輸有贏的競賽,終究還是幾家歡樂幾家愁阿...
又怎麼可能讓高中生集體對人文研究更添趣味呢?
顯然是相互矛盾的吧!
倘若擔憂沒有了評量機制,大家對這件事就會漫不經心,
那某種程度只能夠證明,人文社會科學,對高中生來說,
由於不是考試的範圍,其實就像雞肋一班的可有可無,
諸如寫論文啦...成果發表啦...也不過就是表面應付而已,
根本就不是真正的興趣...
那麼,這個計劃豈不是自欺欺人罷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