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實說,自己對於中國出品的歷史電影相當著迷,

一方面自然是喜歡那種大陣仗的歷史場景還原,

得令人對於古戰場,有著更貼切的想像;

另方面因著過去長期接受國民黨一黨詮釋下的中國史觀教育,

對於不少忠奸難辨的人物,總覺得評價多少有那麼些偏頗,

基此,透過他方對於歷史腳色的重新界定,對於衡平歷史的客觀性,

相信藉此也得以從更宏觀的視角,再次審視歷史對其公允與否.

 

箇中的歷史角色中,最常被援引的,

要屬劉邦與項羽的楚漢相爭,畢竟這是最為典型的正反詮釋落差的對比:

國民黨為了強調正宗,咸以"尊劉貶項"的基調來編撰楚漢史,

共產黨則更多以項羽的性情中人角度切入,突顯其耿直悲壯的一面,

暗喻劉邦得天下非循光明磊落的途徑而來.

其次,則是對於"太平天國"歷史定位的歧異:

國民黨基於承繼正統的需求,太平天國無疑是亂臣賊子,將洪秀全說得跟神棍一般,

共產黨則從"革命無罪,造反有理"的訴求出發,

認為民不聊生下的揭竿起義,是再合理不過的替天行道.

最後,秦始皇亦是經常出現於歷史電影的人物素材,

國民黨從尊崇漢室的立論出發,自然的將秦朝譬喻為殘暴無道的邪惡勢力,

共產黨或許為了兩岸統一的論述,認為首位將中國大一統的始皇帝,乃功大於過,

畢竟他免於了中國繼續流於春秋戰國時代的戰亂不休,還給人民安居樂業的生活.

綜言之,想想過去曾讀過的歷史教材,再對照今日中國所出品的歷史電影,

人物評價的大相逕庭,經常會感到莞爾一笑,

沒想到單一行為底下的認知與解讀,居然存有著多重視角的路徑發展...

本片的歷史素材,乃較為罕見的選定在漢獻帝與曹操君臣互動之間,

從往昔所接觸到的歷史觀點中:

漢獻帝就像是個毫無作為能力的傀儡,任由著曹操"挾天子令諸侯"而莫敢吭聲;

至於曹操,則為一代奸雄,希冀集大權攬於一身,

但又忌憚著揹上篡位惡名,始終以大丞相的角色自居,爽當個地下皇帝便罷.

真相是甚麼?自然沒人知曉,

但本片提供了另一種截然不同的詮釋理路,留給影迷更多的歷史想像空間:

首先,在漢獻帝方面,真有這麼個皇帝,大權旁落了還甘之如飴的麼?

我想這是電影最重要的質疑命題,因為基於人性自利,沒人會這麼傻的吧!

在遭到鳩佔鵲巢的對待下,必然會起而對抗才合理,

因此獻帝以十年為限,訓練了一批戰亂下的孤兒成為死士,

伺機而動,等待著手刃曹操之日的到來.

換言之,面對著皇朝領導危機,漢獻帝絕非是那種得以被挾持號令的懦弱之人.

 

然而,再檢視曹操其人,外界或總認為其人權力慾望相當旺盛,

面對著稱王的誘惑,根本只是假以時日的問題而已,

僅以大丞相自居,根本就是假惺惺的作態.

但從本片演繹的角度看來,多少給予曹操一個洗白的機會,

當中其向漢獻帝說了一句"您若是高祖,我便是張良.",

道盡的,不是權謀算計,反倒是"孤臣無力可回天"的無奈感慨.

搭配上玉木宏所扮演的死士,在了卻殺父之仇的怨恨後,選擇放曹操一馬,

並以"捨小我,成就大義"的心態,皆再次強化了曹操治世能臣的印象.

換言之,經由本片的詮釋,曹操反深具著"有志不得申"的忠臣定位,

並認為其在皇位啜手可得的前提下,已為漢室盡了最大的效忠之力.

是忠是奸,則留待給影迷們自我去評價...

 

某種程度,本片與電影"英雄"的政治基調有那麼幾分雷同:

秦始皇與曹操咸被定位為足以讓天下大一統,百姓安居樂業的威權人物,

基此,接下來的問題即在於:

您想要的,是威權統治下的和樂無爭呢?

還是自由言說下的永無寧日呢?

或許真實並非兩極端的情境,但箇中所呈現的兩種政治樣態,

坦白說,還真有令人省思的空間存在.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