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隧道.JPG 


繼"屍速列車"與"熔爐"之後,本片再次被網路輿論奉之為韓國神作的電影.

劇情方面相對單純,講述的是隧道崩塌的救援行動,

伴隨著希望,失落,淚水,曙光等人生百味,交織出撼動人心的劇情底蘊.

某種程度,相信該片多少參考了由真人真事改編的"33:重生奇蹟"(The 33),

也就是智利礦坑坍塌,33名工人遭活埋,最終以鑿井的策略拯救成功.

無獨有偶的,"隧道"一片同樣是以鑿井的方式進行救援,

所不同的,在於"33:重生奇蹟"主軸在於眾人處在密閉的空間中,

彼此心理素質上的變化與算計,藉此展露出人性的光暉面;

相反的,"隧道"則是講述著個人在與世隔絕的幽閉場域中,

面臨著心理素質上的高度衝擊與考驗,

有著當年湯姆漢克當年"浩劫重生"(Cast Away)的影子,

在人生最孤獨的時刻,必須迫使自己享受孤獨...

 

從本片所呈現的幾個橋段中,我看到了當代媒體科技發達下的流弊,

就是到處沾光,搶獨家,以及胡亂的詮釋現象,看圖說故事:

@當受困者的妻子來到現場,那些令人作噁的官員們,

   全然不理會身為家人的哀戚感受,一個個湧上來合照留影,

   期盼著搏上新聞版面,藉以打卡式的告訴大眾:我在災難現場救援.

   (看著最後救援隊長大喊:"兔崽子,都給我滾開",真讓人大快人心)

@在發現挖錯位置的那一霎那,關心救援進度的妻子往前走去,

   未見記者給予任何精神上的慰藉,反而只是一昧的上前卡位,

   希望能夠搶到淚流滿面的畫面,取得最感人肺腑的獨家畫面.

@最後,倖存者向救援隊長舉起大拇指的畫面,

   在被媒體擷取之後,居然被詮釋為感謝官員們所規劃的救援行動,

   歌功頌德至極的醜態,昭昭在目...

前述一個個的媒體現象,正是我們當下所身處的環境,不是麼?

類似的情節,其實每天都以不同型式上演著...

  

其次,我認為本片更為核心的敘事,在於論述著"人命的價值"為何?

大家常說"生命無價",從救援行動當中,表面上似乎也是符應了這般說法,

不惜耗費上億元的經費,只為拯救一條生命,自然彌足珍貴.

但倘若再仔細的去推敲,其實前述的"無價論",

充其量只能說是建基在"新聞的熱度"為前提之上,怎麼說呢?

以電影為例,起初隧道崩塌,有人受困的消息,

毫無疑問地成為新聞緊追的頭條焦點,

大眾便隨著新聞鉅細靡遺的報導,而心繫於此,

自然的與受困者之間,因同情產生了一種同理心.

這同理心的生成,讓他們更加離不開媒體的報導,

據此也讓媒體搏到了收視率,也成功的將救援任務,

塑造成為勢必需要使命必達的行動.

然而,隨著日子一久,新聞焦點關注的貧乏,

搭配上國會議員對於救援產生預算赤字的抨擊,

都促使得民意逐漸轉向,轉而希望儘速開闢新隧道,放棄救援受困者.

尤其在救援隊有人因此傳出傷亡後,宛若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在新聞輿論的渲染下,讓民意全然翻轉,

不再選擇同情,反倒覺得犧牲也無妨了.

可笑的是,受困者身為人的本質並未改變,

按理說,生命的價值是不曾更易的,

但單單因著新聞媒體熱度的轉移,就產生對該生命截然不同的詮釋:

一種是生命無價,再龐大的付出也得救回;

另一種則基於國家目的,主張個人該為了集體利益而犧牲.

頗為可笑與可悲的詮釋,但這卻是當下赤裸裸的常態.

 

就好似何以現今大家總是拚了命的要搏版面,是一樣的道理:

只要您取得了新聞的話語權,匯集到了鎂光燈的焦點,

您個人的人生價值,彷彿就高了一截,不是麼?

 

PS.看到結局中,夫妻兩人一同駕著車,

     我就猜到應該會再次遇到隧道,而面臨是否進入的天人交戰.

     當然就在想:電影會如何呈現呢?

     最終是以戰戰兢兢的心情開進去,也安穩的迎向隧道另一頭的曙光,

     相對是較為光明面的結局方式.

     但我個人覺得,倘若能循著諾蘭"全面啟動"(Inception)的伏筆式拍法,

     讓他們在進入隧道之後,陷入一種若有似無,要塌沒塌的視覺狀態,

     會不會更有著是否出續集的想像空間呢?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