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從本片預告片曝光開始,便相當期待該片上映,
希冀從中了解不一樣的戴安娜王妃,
畢竟從報章雜誌所拼湊的生平,是何其兩極,
正面的褒揚著其對國際弱勢團體的關懷,體現人性最燦爛的光輝,
負面的八卦週刊,則總是見獵心喜的捕捉私生活下的不覊行徑,
著實讓人很難衡平的理解其內心世界。
而本片或許引領著影迷走入戴妃內心轉折的心路歷程,
試圖從第一人稱的視角,去揣摩置身於皇室窒息般氛圍下的窘迫感,
希冀還原當下情境的企圖心濃郁,但箇中究竟存有多少考據,
是否真實的摻入戴妃的幾多思緒,坦白說,個人是頗存疑的。
畢竟,電影所描繪出來的樣子,實在太過「政治正確」了,
完全符合當代「女性」自由奔放、當家作主的平權觀,
然史賓賽個人心中是否真作如是想,
純粹只是為了擺脫皇室沉重禮法的束縛,
才會表現出世人所看到的幾多不合乎禮儀的行徑,
藉以展現自己無懼傳統的大無畏,恐怕也未必盡然吧!
換言之,過往針對戴妃的事蹟與報導,確實多半站在皇室的觀點出發,
對其悖離皇室成員的角色一事,給予附加道德上的評論,
才會衍生出那麼多負面的消息,用以合理化英國皇室對其進而遠之的正當性。
但是,本片儼然走向另個極端,把種種不服從禮法的行徑,
解讀為是對傳統體制的反動,似有刻意將戴妃塑造成女性主義倡議者的意味,
從電影片名定為「史賓賽」(戴妃原有的姓氏)可見一斑。
然史賓賽自己是否真有引領平權運動的意願,甚或作為新時代女性的指標楷模,
顯然已經不重要,因為對導演而言,史賓賽就是值得挑戰舊勢力的那頂桂冠。
坦白說,每一行都有「行規」,婚姻亦然,
尤其是對於想與豪門結為親家的人而言,很多大眾口耳相傳的經驗談,
諸如被當小媳婦、公婆難搞、老公媽寶、多金多情、外遇頻仍等情事,
更該預先有所心理建設。
絲毫不做功課走進豪門,難免就會像深宮怨婦般,凡事顯得格格不入,
屆時再來起身挑戰所謂的家庭倫理,非但沒太大意義,
反而受傷害的,最終還是自己。
相仿的,英國皇室的迂腐與守舊,
同是身為貴族之後的史賓賽,會不明白麼?
當初會願意從天真無煩惱的小女孩,搖身一變成為舉世矚目的王妃,
想必自我心中有過一番掂量,才做出最適的選擇。
無論背後的初衷,是擁有當王妃的綺麗幻想,抑或欣羨皇室所擁有的桂冠,
總之她就是選擇了與之外型看似毫不登對的查爾斯,
某種程度,象徵著其願意妥協於皇室給予的種種約制。
既是如此,婚後因著相處不睦,再來訕笑當初早該明白的陳腐體制,
彷若眾人皆醉我獨醒的笑看皇室的種種無謂,
並以被害者之姿,無聲抗議著把人給逼瘋的大宅邸,似又何必呢?
所謂「清官難斷家務事」,家務事不存在對錯,只有適不適合而已,
史賓賽在皇室之內,誘發如此不平之鳴,
只能說她不適合擔任王室成員,
是一個被禮法體制所耽誤的國際慈善家,可惜了。
回到對電影的評論,故事設定於史賓賽與查爾斯的婚姻出現觸礁危機,
面臨著繼續戴著面具登上王妃寶座,抑或回歸往昔無憂無慮女孩的抉擇,
史賓賽義無反顧的以各種違逆來給出答案,
顯見其拋下王室桂冠終不悔的堅毅決心。
電影中多次運用長廊鏡頭,讓史賓賽徜徉其中,
時而懊惱、時而雀躍、時而憤怒狂奔、時而熱情奔放,
充分表述著其在皇室時光的喜怒哀樂,可說是全片的亮點所在,
也著實成為女主角克莉絲汀·史都華(Kristen Stewart)奪取奧斯卡獎項的最大本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