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國家還在,才能愛國…』典型的國家主義基調,
成為本片演繹的核心宗旨。
坦白說,原初對於本片抱持著高度的期待,
諸此囿於固定場所的談話推理劇作,可謂之燒腦電影的風格。
只可惜,劇情中並無太廣泛環環相扣的推理劇情,整個故事的走向,
只為了勾勒出冷戰時期、戰亂下的韓國,
對於國家認同的歧異,衍生出同胞之間水火難容的弔詭情結。
無可避免的,眼見有意識型態操作的可乘之機,
嗅到了政治利益的野心家自然也不會錯過,徒然的以莫須有的罪名,
去迫害其認定為不愛國(吟詩作對的文人不須前往戰場)、
抑或是具有反動思潮(閱讀共產主義相關典籍)的人們,
祭出國家理由強化其正當性,在各該人等身上遂行殘暴不仁的行徑。
然而,我們不妨進一步深思,諸此『國家目的』的暴行,
只會是出現在國家出現危難的戰亂時期嗎?
顯然不是,凡國家存在著外患的威脅,甚或是承平之治的國度,
有心人士同樣經常透過以國家為名、製造意識型態上的對立,
來尋求自我政治利益極大化的結果,
這正是現下大家所熟悉的『芒果乾』(亡國感)。
在台灣,從來沒有人覺得民主不重要,
相信同樣也沒有人會願意居從在現階段獨裁統治的中國麾下,
既是存在著全民共識的事項,何以還要透過分野彼此的手法來進行操弄呢?
將他人打成是反民主、親中國,並咸將護民主、顧台灣的光環往自己身上攬,
所為的究竟是國家或個人利益,大家不妨多加省思。
當政治人物口中說著『寸土不讓』之際,對照其實際的作為,
或也只不過是相應不理,不思尋求任何對等共存的發展機會,
僅能透過國家補貼的方式來安撫國人,
同時發發文青似的圖卡為自己胭脂抹粉,這真叫愛國嗎?
抑或他們所愛的國,跟我們所認知的,根本不是同一個國度。
乍聽,這樣的說法很容易被批判為犬儒、甚至於被歸為『賣台』的言論;
然而,從來沒有人覺得兩岸關係的善治不重要,
只是當時幾年過去後,藍綠兩黨皆曾同時抱擁行政權與國會多數,
卻仍舊未能妥適處理該議題(不論是希冀和平統一,抑或是台灣獨立),
顯見本議題存在著許多非操之在己的外在國際因素,
並不是單純的政權交替所可以解決。
既是如此,每當四年一回的政權保衛戰號角響起,
頻頻以國家認同的訴求作為選戰主軸,表面上看似在呼喚人民的愛國心,
實則更可能是為做為自我彆腳內政問題的遮羞布。
基此,在投下神聖一票之前,
不妨發自內心的回顧四年來的生活境遇,我們真有過得更好嗎?
答案若是肯定的,請不吝惜地給予當前的執政團隊一個選票鼓勵;
若無,獨獨只是因著忌憚芒果乾而含淚投票,真有必要嗎?
政治人物不是最喜歡說著捍衛民主麼?
民主的真義,不就是『做不好,下台』這麼簡單而已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