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以正派或反派角色出場,人們對於主角的期許,總認為該有番作為,
畢竟人物傳記電影,敘述著其人的生平,倘若是庸庸碌碌之輩,有何紀實的價值呢?
然而,本片顛覆著如是的傳統,
正氣的「智仁勇」在主角高文爵士身上找不到,又似乎也嗅不出邪派的「奸狡佞」,
乍看就是個宛若你我的平凡人,唯不同的是:
高文承繼著亞瑟王的天命,攸關著王國興盛的命脈。
試想,由這樣的人來領導國家,合宜嗎?
無奈的是,這是血統使然,沒得選的…
有時候挺納悶,從普羅大眾的觀點,不適任者理當被淘汰、被革命,乃係所當然;
但就統治者個人的思維呢?
他是否有不堪大任的認知,有為了百姓著想的遜位勇氣呢?
一切,其實端賴個人所稟賦的「良知」而定。
當天命保障其統治的權威,
即便再怎麼不才,再如何德不配位,他依舊是國王無誤,
唯有自己「超前佈署」的看到了後頭,窺見百姓處於水深火熱的境遇,
誘發其不忍之心,才會萌生「退位讓賢」的契機。
反之,假若領導者總是視而不見,漠視著黎民百姓的苦楚,還真的拿他沒皮條耶!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歷史的爬梳,在此就不贅述,
只要google一下「高文爵士與亞瑟王」,詳盡的史料典籍便一應俱全。
簡單的描述,拔出石中劍的亞瑟王,率領著圓桌武士群,開創了英國的盛世,
但亞瑟王膝下無子,姐姐摩根勒菲的兒子高文,成為當然的第一繼承者。
然而,高文的廢,眾人皆知,
懂得巫術的母親,
唯恐將來無法讓眾家圓桌武士們心悅誠服的在其麾下認識,
於是便安排了一場懲奸除惡的大戲,召喚了綠騎士上門討戰,
並使高文在眾目睽睽下將之斬首,
讓斷頭的綠騎士烙下一年之約的狠話,希冀高文能為國再戰一回。
母親的用心良苦,
一方面讓高文在圓桌武士跟前建立戰功,鞏固其接班地位,
另方面則基於慈愛,企盼著遊手好閒的高文,
能在與綠騎士的生死決鬥約定中,找到砥礪自我心志的修羅途徑,
讓自己真正有所蛻變,而成為名符其實的繼承者。
無奈,「牛牽到北京還是牛」,一年後,
高文心不甘情不願的被「趕鴨子上架」,懵懵懂懂的前往赴約,
過程中遭遇騎士美德「慷慨、禮貌、貞節、虔誠、友情」的五道試煉,
壓根一個也沒通過,就這樣的去到綠騎士所在的教堂,準備接受命運的審判。
就在綠騎士即將一刀砍下的霎那間,高文又怯懦的猶豫了,
一心想著逃跑,哪管得了自己銜負著國家興亡的責任。
然而,腦海中忽然浮現種種未來的預見,他看到了自己成為國王後的模樣,
「對內不仁、對外無能」的表現,將國家置於戰火連綿的處境。
端看著民不聊生的慘況,終於讓高文動了惻隱之心,
覺得到自己德不配位可能引致的災難,
這才決定摘下母親賜予的綠腰帶保命符,
坦然的面對綠騎士斧頭下的命運審判。
到底,他最終成為釜下亡靈、抑或一國之尊呢?
儘管電影並未敘明,但無論如何,高文都頓悟的體認到自我的天命,
縱使循著血統成為亞瑟的繼任者,
相信也能體現王者之風,繼續守護得來不易的盛世。
當代人不喜歡講「道德」,總覺得那是陳腐的思維,是束縛著自我行為的窠臼。
然而,越是處在高位、越是沒有其他外在力量足以約制自我的當口,
往往所必須稟賦的,始終還是道德與良知。
所以說,身為統治者,甚麼特質堪稱最重要?
不需要十項全能,也不必有甚麼「博士學位」,
在乎的只是一顆「仁心」,懂得民胞物與、愛民如子的信念。
一旦自認力有未逮,甚至不吝惜地分享權力給賢能者,
這才是真正作為王者所應展現的風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