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政治就是「現實主義」展現的最佳場域,
國家總是以「自我最大利益」為著眼點,擘劃其下各該戰略。
又利益往往並非依循著道德價值界限而生,
更多甚至昧於普世所認知的道德存在,
引致於當我們在檢視國家的外交策略、甚或有機會窺見種種被塵封的檔案,
或才會頻頻驚訝的發覺,
原來許多看似怪誕詭異的情事,居然盡皆出自國家之手。
這「國家機器」動得很厲害的觸角,究竟延伸至何等難以想像的地步,
箇中的水有多深,永遠都是你我所無法知悉的。
正因著種種未知,想像您置身在其中,漫遊在陌生的國度下,
沒由來的遭到迎面而來的陌生人追殺,卻從不知所謂何來,
致使理不出頭緒,也就無從找尋癥結的源起。
但異鄉總有難得的故知,費了一番功夫尋求協助的結果,
才發覺對方同意來者不善,最終陷入草木皆兵的風聲鶴唳狀態,
彷若到處皆可能出現棘手的追兵,試想那會有多慌張?
本片即是由營造如是的恐懼氛圍出發,
帶著影迷走入一場國際政治精心策畫的陰謀,
除了驚悚刺激之餘,也似乎有意的在諷刺大國外交手段的荒謬,
為捍衛本國的利益,竟可以如此泯滅人性的倒行逆施,著實開了眼界。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美籍遊客Beckett(約翰·大衛·華盛頓 飾)與April(艾莉西亞·維坎德 飾)到希臘度假,
起初下榻的飯店,因為外頭廣場即將有一場大規模示威活動,
飯店人員於是示意他們改到其他地方,
卻不料在前往新的旅社途中,因疲勞駕駛而跌落山谷。
車子就這麼剛好的撞進一戶廢棄的民宅,
April當場慘死,而Beckett則在彌留之際,
隱約見到一名小男孩的身影,但隨即昏厥送醫急救。
當警方前來製作筆錄之際,Beckett提到小男孩,
請託警方代為了解其是否安全無恙,竟然就此惹來殺機,
警方毫不遲疑地朝他開槍,逼著他不得不四處躲藏,
並企盼能夠與當地的美國大使館聯繫,藉由外交途徑來保障自身安危。
過程中,他偶然在街道上的海報,發現了小男孩的圖像,
好奇的詢問張貼者,才明白男孩是希臘最大反對派領袖Karas的姪子,
日前遭到綁架下落不明,
目的恐怕是箝制Karas所帶領的改革主張,讓一切導向政治陰謀發展。
終於費了一番功夫,進到了大使館,順利的向承辦人說明原委後,
佯稱將他帶往安全住所,卻是把他載到海邊空曠處,想來個就地消失。
Beckett未曾料到,就連美國也參與在本起陰謀當中,
經由承辦的娓娓道來,一切才真相大白:
原來Karas主張破產的希臘不再樽節,想起身對抗國際組織的制裁,
這對美國造成巨大的傷害,
因而夥同希臘執政者,精心擘畫了一場暗殺戲碼。
他們打算在一場示威活動中派狙擊手暗殺Karas,
從而嫁禍給同為左派的共產黨份子,
藉以讓左翼勢力產生內鬥而鬆動,
而這麼湊巧的,Beckett原先所下榻的房間,
正好就是原訂狙擊手的藏身處,才被示意請走。
但無奈陰錯陽差下,
又讓Beckett目擊小男孩被綁架的事實,讓陰謀者決定除之而後快。
只是令他所難以想像的是,參與此項陰謀的,
不僅僅是希臘國內的其他政敵,
居然連以「世界警察」的美國也涉入其中,令人難以想像。
端看電影的情節發展,是在刻意汙名化自許為「正義使者」的美國麼?
其實未必,說穿了只是忠實的演繹著美國所慣以介入他國事務的兩面手法。
總是以扶植代理人為樂、企盼在製造各該國家政治矛盾間,
求取一己最大利益,當代理人扶正成為執政者後,
若嗅出對方存有二心,不再對美國效忠,
便再一次出手喙養新的反對勢力以茲抗衡,如此周而復始、樂此不疲。
端看過往的伊拉克的海珊、蓋達的賓拉登,
其實都曾經是美國的盟友,為其鞏固區域的利益汲取,
最終之所以反目成仇,料想是價碼談不攏,才被除之而後快吧!
所以說,國際政治從來都是無止盡的算計,
只有「無常」、而不存在「無償」。
幻想著「蓋棉被純聊天」的純友誼,會發生在國家往來之間,
那才真是好傻、好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