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凡人都會犯錯,儘管犯錯的樣態不一,
有的刻意為之、有的則為無心之過,
然無論如何,總會在個人心中留下難以抹滅的痕跡。
伴隨著一己道德觀的純潔籲求,
企盼藉由贖罪來平抑內心罪惡感的侵蝕,
縱然再怎麼不願意,還是得直觀的面對鑄下的過錯。
只不過,一樣米養百樣人,
該如何贖罪,顯然每個人有其迥異的實踐方式。
從兩個極端來看:
選擇積極面對的,即便自知是無心之過,甚至致命的傷害非其所造成,
但只要曾帶給對方絲毫的傷害,自我譴責的罪惡感便與日俱增。
蓄積的負面情緒,驅使著一己尋求化解,哪怕對方已然不在意,
仍舊汲汲營營的冀望透過釋出善意,聊表箇中的愧疚之意,
直至走完自認為贖罪的彼岸,才能感受到放下的那份怡然自得,
可說是道德光暉發揮至極的典範。
顯然,多數人不會是道德完人,遇上了該贖罪的情事,
鼓起勇氣、直向面對的,終究還是罕見。
人們總習慣隱諱的視而不見,
以為不去回想、不再觸摸,心下的罪惡感就會隨歲月沖淡,
因而縱然完全明瞭該如何踏上贖罪的修羅路,
也寧可擺爛式的選擇了掩蓋,自以為不聞問亦能重獲新生。
殊不知,罪惡感宛若酒釀般,越陳越是濃烈,
註定將泥醉著此生的靈魂,找不到掙脫宿醉的出口,
試問,這真的是人們想要的結果麼?
贖罪的道路,總是孤獨,
人們或是期待著,終結道德追殺的那一刻,亦將伴隨走出孤獨的陰霾。
但顯然事與願違,
無論是積極看待一己罪孽,抑或消極看淡人生中的汙點,
那份孤獨始終都在,不因選擇的態樣而有所削減。
這或也悲觀的看待人生的際遇,
乍看何處不朋友,仔細掂量之後,
才發覺陪伴自己走上悖離孤獨道路的,終究還是只有自己。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電影乃再生人王學明(彭于晏 飾)的回憶錄,
敘述一己如何在偶然間撞到人之後,展開一連串積極展開贖罪行動的歷程。
說也奇怪,被撞的當事人家屬梁媽(張艾嘉 飾),在丈夫遭遇不測後,
卻一點都不覺哀傷,反而顯得神態自若,不免啟人疑竇。
幾經了解,原來梁媽始終無法原諒丈夫未照顧好孩子、引致亡故的意外,
故當丈夫驟然消失後,索性選擇視而不見,企盼藉此撫平此間的傷悲。
兩個人就這樣的,走上了截然不同的贖罪修羅路,
學明在漫長的監獄刑期後、備覺已盡完應背負的罪責後,
悠然自若的奔向光明的彼端,
對照著梁媽始終禁錮在往昔的罪惡感而無法跳脫出來,顯然更加的快意。
但無論如何,孤獨仍舊是必然的,
沒有人懂、也不需要懂,
接續的人生道路,終究還得自己走下去才行。
電影劇情說來有點鬆散,看著亦頗為乏味,
然端看眾家評論,卻仍給予當中所安排的各個場景高度評價,
認為充分援引著電影學中的光影應用,
將各該人誤的抑鬱情緒,充分的藉由環境的營造達致。
但是,或許就電影的專業而言,
這些象徵性的意涵是臻至藝術殿堂的敲門磚,
不過,在門外漢的影迷眼中,故事的緊湊度才是本體。
畢竟無論想要傳遞甚麼了不得的訊息,
總得讓人家看得下去才行,
徒然搞些令人昏昏欲睡的技法援引,
然後自認為光影橋段的配搭有多完美,
坦白說,只是顯得匠氣十足,而無法獲得影迷們普遍的共鳴。
究竟電影是成就藝術、還是大眾傳播,
導演還是得好好的想一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