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電玩改編的劇作,其實與暢銷小說作為腳本的電影相仿,
皆面臨著忠實呈現原作、讓死忠粉絲們大呼過癮,
抑或僅僅援引表象要素作為廣宣、跳脫原作格局,
走出屬於電影系絡的理路。
說穿了,箇中的兩難,在於訴求的受眾為誰,
票房結構若侷限於既有粉絲,則側重於突顯原作普遍受到褒揚的元素,
讓當中人物躍然於大銀幕跟前,便能獲致不錯的票房;
但如果放眼更廣泛的電影觀眾,則從電影貴求敘事完整的面向考量,
如何讓劇作擺脫『激似電玩的電影』窠臼,
就有賴劇組在改編題材取捨上的功力。
以過往成功的電玩改編電影為例,因著電玩的情節何其龐大,
要完美配置於電影所限定的長度談何容易,
寧可捨棄蜻蜓點水式的敘事,
僅擷取其中各該主角與人物脈絡關係作為主體架構,
從而擘劃符合劇作規格的新故事,
再偕同知名明星作為號召,才得以獲得好口碑。
如安潔莉娜裘莉的『古墓奇兵』、
蜜拉喬娃維琪的『惡靈古堡』系列作,都是最顯明的成功案例,
這些電影的發想儘管源自暢銷電玩,
但如今一提及裘莉,大家第一印象便是『蘿拉』,
足見電影早已跨出電玩範疇,自成其獨立系絡。
承繼前述所論及,顯然改編電影的成功要素有二:
其一是選角,
如何選出令影迷印象深刻、幾乎活脫像是從電玩中走出來的角色,至關重要,
畢竟那樣的主角人物『刻板化』,才可能以系列作的方式延續演繹,
完整詮釋電玩世界的全觀,不致於流於一片腰斬的窘境。
其二,故事選材上如何進行取捨,
究竟要畢其功於一役悉數呈現,
抑或系統性的分章詳解,也考驗著劇組『斷捨離』的功力。
以此兩項標準檢視本片,
首先,在選角方面,
大家認為哪些人物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呢?
個人覺得,勉強來說,
恐怕只有古天樂所飾演的呂布、抑或古力娜扎的貂蟬較為稱職吧!
至於其他,王凱太young,不像奸雄曹操,
楊祐寧形象太現代,飾演古代人一整個怪,
而最大的選角敗筆,恐怕就是韓庚所詮釋的關羽,
一點威嚴與豪氣都沒有,活像是營養不良的武神,
完全不敢恭維,簡直可說是災難,
找演袁紹的呂良偉來演也許都還好一些。
其次,就劇情而言,
真三國無雙系列從黃巾賊到三家歸晉,三國時代的各大戰役描繪相當完整,
電影起初似乎有意從頭說起,但到了後期或覺得故事性過於貧乏,
遂聚焦在虎牢關的攻防戰,多少拉回一點焦距,但仍缺乏更嚴謹的結構性,
劇末曹操與劉備的『煮酒論英雄』,看似有拉開系列作的可能,
然端看本片普遍的評價,想要再有續作,
也許就像是當年『倚天屠龍記:魔教教主』般,
在大都一等幾十年都還推不出來吧!
誠然,三國時代的英雄人物輩出,吸睛的戰役多不勝數,
要做好截然斷捨離的工作絕非易事。
但假若未能在劇情中有所聚焦,透過主角的號召將電影的娛樂價值提升,
則僅僅仿效電玩中各該人物的無雙覺醒畫面,玩玩聲光特效,
恐怕不足以滿足進場觀影的影迷。
畢竟,要看大場景的殺戮,回家打電玩就好了,
自主性還比較高,到電影院做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