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蕉園的秘密.JPG

伴隨著個人及自由主義的浪潮,轉型正義現下正炙,

除了本格的政治場域外,藝文界近年來亦搭上這波趨勢,

各種倡議自由的素材可謂之大爆發,

諸如回顧民族傷痕事件的重新詮釋、抨擊過往黨國威權的遺毒、

平反歷史人物的功績、乃至於為往昔對性別平權蔑視發聲…

林林總總的多元價值體現,讓史觀不再定於一的宛若國立編譯館般的獨斷,

方向上自是良善的,畢竟那或可讓下一代對於歷史的解讀不再迷惘。

 

然而,或就在轉型正義重新演繹歷史軌跡的同時,

奠基於社群網站的風行,另種被稱為『大內宣』的現象也屬現在進行式中,

彼此相互間的巧妙融合,若即若離的關係,頗令人玩味。

誠然,電影或可能係為導演個人的自由意志表達,但不可諱言的,

處在當下主流趨勢的氛圍中,創作方向會否因此被潛移默化的引導,

甚或進一步成為當權意識的廣宣素材,恐怕就容有更深層斟酌的空間。

 

以本片為例,電影主軸圍繞在美麗島事件爆發的年代,

以小人物的同性戀愛為藍本,訴說著有情伴侶在歷史壓迫下的種種無奈,

作為描繪歷史事件的劇作,表現或顯得中規中矩。

然而,儘管同性電影乃當代主流,

但故事若有似無的將往昔同性戀情的禁忌,

等同歸咎於乃迫於黨國威權統治的因素,

將一干箝制自我行為的窠臼(如報禁、自由言說、談戀愛等),

盡皆定於一的認為罪魁禍首係源自於過往的統治架構引致,

是否合宜,或可有公評。

 

毫無疑問的,美麗島事件坐實是威權體制下、對於言論自由的強力箝制,

據此譴責彼時的警察國家體制,著毋庸議,

即便那是出於統治者為維持社會秩序的權宜之計,

但以國家目的扼殺自由人權的做法,顯非轉型正義所得以容忍。

但同性戀呢?

個人認為,性別平權的歷程,係人們對於自我身體意識的認知軌跡,

從過往無知的將同性戀視為異端,從宗教、疾病等觀點汙名化,

到其後驗證其先天性的存在,才逐漸取下諸種不實標籤,重新建構人類進化的觀點。

若真要說,那是傳統道德價值的遺毒,與黨國威權體制顯然沒有太大的干係,

但經由電影演繹的結果,好似是國民黨的威權拆散了那對令人憐憫的同性佳緣,

試想:順著同性意識廣獲時下年輕族群的青睞,如此連結的結果,

豈非令青年世代對國民黨更生厭惡,這是不是另種標籤化的意象,大家不妨深思。

 

(*以自己的經驗為例,大學時代修習心理學課程,

所分配到的海報製作內容,就是同性戀議題,

明確的記得同性戀當時是被當作因社交活動不足所引發的心理狀態,

導正的方法,是多與人群接觸云云,該份海報還被教授評為最佳。

然那時可是在阿扁總統主政時期,足見同性戀從病徵到本性的認知變遷,

無涉威權或民主,也不關哪黨執政的緣故,純粹是道德價值轉變、以及醫學驗證而來。

是故,電影將威權統治與同性禁忌,盡皆歸咎於特定政黨的做法,恐未盡公允。)

 

導演周美玲於特映會中表示,

美麗島事件是台灣人心中很大的痛,太直接描繪,會讓大家覺得太政治,

不想看或聽太多談話細節,「與其講道理,不如講故事」。

然歷史事件的演繹在乎的是還原的擬真度,該取決的是有所本的多元史觀詮釋,

未能鑲嵌更廣泛的論據,僅僅流於電影人順從主流意識的浪漫,

或只加劇人們現已既知的歷史觀點,而沒有開創嶄新論辯的空間,

流於特定史觀價值的廣宣,個人覺得頗為可惜。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心如石硯 的頭像
    心如石硯

    [心如石硯]yen&chi的攜手足跡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