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象投手林煜清 楊淑君懷胎5個月-民視新聞--YouTube
昨天在新聞中聽聞漂亮寶貝楊淑君(現已改名為楊宜蓁)結婚的消息,
對象是甫交往半年的中職中信兄弟先發投手林煜清.
各大新聞所下的標題,幾乎都是以"秘婚(秘密結婚)",而這或許就是現下新聞媒體的亂象之一:
新聞,其實該由新聞記者主動的去挖,而不是被動的在等待著別人來告訴你,
以楊淑君結婚來說,他們早在年初就已經辦妥婚姻登記,只是沒主動告知媒體,
這樣就叫做"秘婚",這標題未免也太標新立異了些吧!
心想:倘若他們主動的告知,社會大眾會怎麼想呢?
會不會又覺得她在藉由婚訊新聞來炒作知名度呢?
又況楊淑君其人在台灣早已是褒貶不一的兩極評價,她們又何必拿自己的幸福出來消費呢?
綜言之,新聞資訊是得靠自身去發掘的,自己不察,
就直覺認為別人都秘密的在進行某些勾當,就是黑箱,那未免也太自我中心主義了吧!
無論如何,結婚總是喜事,給予祝福亦屬當然,
但一想起楊淑君其人,著實讓自己又想起了過去她曾帶給台灣體壇的衝擊.
搜尋了一下自己曾經寫過的時事評論,原來提到楊淑君的還不少:
@溫布頓網球賽雙打冠軍謝淑薇擬轉籍中國? --- 別讓會吵的小孩有糖吃
@"國家榮譽"的神聖與錯置 --- 民主社會下的金錢導向思維
從最早跆拳國手陳詩欣拿到奧運金牌,楊淑君父親便暗示那回本該由楊淑君出馬開始,
歷經廣州亞運的黑襪事件,博取了多少台灣人的感情與眼淚,全力相挺她進軍倫敦奧運,
結果在2012還是早早就敗下陣來...
當然,運動競技就像打仗一樣,沒有穩贏的這回事,勝敗乃兵家常事,這點大家都可以接受,
但唯不滿的,是其每每總是讓人感覺到有那麼點"會吵的小孩有糖吃"的意味.
就拿黑襪事件為例吧!她當時在場上的啜泣,激起了多少台灣人的民族情緒,
於是乎,一回國,原先是奪牌才有的國光獎金,吳敦義立馬商請友人出資相挺,
又她最在乎的教職工作,也馬上情商台北市立教育大學開個職缺,
一切都是按著她的個人意向,盡做些體制外的破例情事,可謂之近年來"體制外行動"的濫觴.
大翻盤楊淑君突撤告世跆會 網友幹譙:默認作弊 2011.07.22--YouTube
然而,從另一方面檢視,當初黑襪事件的真相究竟是甚麼?
真相卻很可能真是我們用錯了舊裝備,但這真相卻也沒甚麼人在乎了.
我一直在想:如果楊淑君事件是發生在今日的台灣,那會是個甚麼樣的光景呢?
大概光是陳顯宗的一句:"吞下去",可能體育署就可能要被攻佔了吧!
但這樣的義憤填膺,從事後看來,真的對嗎?
基本上,公民運動的意識高漲,本身並沒有好或壞的價值評斷,但可惜的是,
真相的釐清,需要的往往是時間,而公民情緒的暴氣,則往往在一瞬間便形成,
正是在這樣存在時間差的情況之下,才讓許多有心人士有著絕對操弄的空間,
楊淑君的黑襪事件,某種程度這是上述論點中的經典案例.
【2014.05.03】經濟學人:台灣前途 恐由街頭決定 -udn tv--YouTube
從回顧楊淑君的事件中,我期待大家可以重心的去反思體制與民意之間的衡平:
體制也許僵固,也許鐵板一塊,但它卻也可能是堅若磐石的標準規範;
而民意呢?能瞬息萬變的忠實反映當下局勢,但卻也欠缺了一分縝密審思的智慧.
如何拿捏得宜,真的值得大家再三省思.
經濟學人最近出刊的文章中,提到了台灣的未來,也許將會在街頭解決.
這點我並不反對,但我比較關心的,會在於街頭民意與真相之間的距離:
當街頭的訴求貼近於真相,那無庸置疑,揭竿而起,搞革命悉聽尊便;
倘若街頭所瀰漫的,是一股被政客操弄,包裝過後的假議題,
目的只在於遂行個人的政治利益與前途,便頗讓人憂心忡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