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記得星爺電影「食神」中的對白:「做菜的訣竅,一字寄之曰「心」。」
這句話儼然成為料理電影的不變箴言,幾乎所有指涉到食物的劇作,
最終皆圍繞著尋找自我的初衷演繹,又當中似乎必然少不了隱藏著對家人的思念,
畢竟「媽媽的味道」是獨一而無可取代的甜滋味。
從前述的公式析之,本片在選材上是否有所突破呢?答案,是肯定的。
誠然,本片承繼著料理電影的經典元素,
從思念母親做菜的滋味開場,但卻富含著更廣泛的批判元素,
由自家人氣爆棚的燒肉店為例,
敘述其如何在遭到食評雜誌莫須有的抨擊後,落入歇業的命運。
該名撰稿者後來成為知名的食評家,
舉凡受到他推薦的店家,皆成為知名的「排隊店」,
使其開始藉由名氣來大賺不義之財,
將未盡用心的業者捧成高質感餐廳,欺騙吃不出差別的消費者。
懂得點出以謊言來包裝敷衍店家的行銷手法,
是個人認為本片迥異於其他料理電影的新創元素,
畢竟這在網路傳媒興盛的當下,根本已是公開的秘密。
知名食評所掀起的效應,造就了「排隊名店」,
讓大批跟風的消費者趨之若鶩,同時也營造著莫名的「寒蟬效應」,
讓真正吃出虛實的饕客們,莫敢做出真實的評論,深怕遭到潮流的撻伐。
虛假積累的結果,就是讓店家存有有更大的操作空間,欺騙消費者的味蕾,
回顧過往頻仍出現的行銷造假事件,不都是這樣來的麼?
什麼無老婆婆(結果是「沒有這個老婆婆」)、
手工炒黑糖(真相是機器炒糖,甚至根本不是黑糖)都是經典案例,
近期則有行政院長錯將「松坂豬」當成日本高價豬肉的代名詞,
同樣也是網路行銷下所引致,將價位相仿的部位,以日本地名稱之,
非但餐廳以此作為高價的象徵,
沒想到連當政者也被混淆,媒體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顯然,說著違心之論,作為行銷的手法,給予業者混水摸魚的空間,
那麼,真正講出食後感呢?是否就是合宜的選擇?
答案,其實也是否定的。
有權威性的評論,能發揮造神的功效,自然也就能夠毀人於傾刻之間,
當負面評論被廣為流傳,
即便只是些枝為末節的小缺失,亦可被放大操作的機會。
如同電影的案例,主角評論知名麵包店用料普通的訊息被傳開,
最終讓店家關門大吉,一家老小只能喝西北風,
他或許說出了真話,但一言攸關一家生計的震撼力,
讓自己深陷被道德感追殺的境遇。
換言之,說真話、講假話似乎都是錯,
何妨就把附加在餐點外在的諸種評論揚棄,
直接透過自己的味蕾來做出評斷即可,
如此發自於內心對食物的喜愛,正是本片所希冀帶給影迷的觀念。
劇中受過主角母親恩惠的幾家知名燒肉店,
對待客人的「客製化」態度,便是最佳的驗證,
畢竟,店家名氣與食材配搭理論,都只是徒具表象,
好似餐廳總喜歡背一些落落長的食材來源介紹,講得一口好菜,
其實都還不如完美烹調後送到嘴裡,享受著其中美好來得真切。
主角最終提點食評家關於「熟成」的真諦,正是全片最精華的概念:
當前「熟成」兩字正夯,其似乎已經成為完美燒肉料理的同義詞,
所以市面上充斥著各種熟成的廣宣,
但其實不論是乾式、濕式熟成,那或都只是處理肉品的技術,
始終拘泥在技術層面的結果,將使料理人忘卻真正的目的,
不在於耍弄多麼精湛的技法,
而是在將燒肉送往饕客嘴中的那一刻,
是極致饗宴的滋味,才有實際的價值。
好像主角的母親般,悖離製作醃菜的傳統智識,
多加了些鹽分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多嗑幾碗飯,
箇中的用心良苦,以眼前享用者需求為尊的態度,
才是所謂「寄之曰心」的締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