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鬥遊戲(房間裡的成年人).JPG

政治類別的劇作,在電影圈向來不是主流,

泰半皆是依附在政治聞人的盛名之下,以其生平傳記式演繹作為主題,

要不就是講述某場經典選舉戰役為名,

對於更為細緻化的多方權衡角力,實為罕見,

畢竟該等素材若非社會科學的愛好者,應該也不會太感興趣。

 

基此,本片著實令人感到驚艷,

其所援引的素材不僅僅是政治交鋒的史實,而且是挑戰更為艱深的國際政經互動,

卻能以深入淺出、絲毫無涉學理的淺白方式,

娓娓道來希臘在2015年由左派政黨取得絕對勝利後,

如何藉由國際談判的折衝技巧,希冀妥適解決國際援助備忘錄指導下的龐大經濟危機,

儘管最終或許沒有達致左派政府所期盼的消彌債務,

但過程中你來我往的論辯攻防詮釋精湛,足堪作為國政本科生課間學習的必選教材。

 

解析電影的主軸,乃分由壁壘分明的兩股勢力相互交鋒。

希臘左派政黨(激進左翼聯盟)認為三大國際組織

(歐洲聯盟(EU)、歐洲中央銀行(ECB)和國際貨幣基金(IMF))所提出的樽節方案,

將大幅削減國家消費力道,最終引致希臘陷入負向的經濟循環,更加不利於接續的債務償還,

恐遁入「借新還舊」的債務循環噩夢,施政長期將被國際組織制肘,失去國家主體性。

以上是劇中主角、時任希臘財政部長亞尼斯·瓦魯法基斯(Yanis Varoufakis)的論辯基調,

乍聽言之成理,畢竟要求債務人還債,卻還藉由紓困之名,剝奪其根本的生財工具,實沒有道理。

 

然而,反對希臘左派論點的,

包括三大國際組織、以及德國、法國等歐盟主要國家,則主張「欠債還錢,天經地義」。

希臘的龐大債務,乃因其毫無樽節的退休年金與福利政策而起,

倘若為維繫其國內消費力道,藉以迅速達到經濟復甦的成效,

其代價必須是持續容忍該國糟糕的財政紀律,難道沒有可能會讓財務黑洞越滾越大麼?

一旦縱容至「大到不能倒」的地步,

則債權人的主導性權限將驟然消逝,只能被動等待債務人清償資產所餘下的份額,

這種「慷他人之慨」對於各該債權國及其國民而言,又哪裡公平了?

沒準冷不防的,像希臘般的「無賴」行徑,

假「民主」之名,用付諸全民公投的手段來抵禦吞下援助備忘錄的危機,

致使各國忌憚背負反民主的惡名,被逼著得重新談判。

 

儘管希臘財長在電影中辯才無礙,看似應該朝著勝利的方向邁進,

然國際政治訴求的是「權力原則」,

終究還是迫使左派政府得兌現右派路線的援助備忘錄。

對於理念型的領袖而言,相信這是個痛苦的抉擇,

畢竟其悖離自我堅持的理念,也違反了與選民間的承諾,

然介之於債務援助、銀行免於倒閉、以及退出歐元區的權衡得失,

進與退之間,多方綜合考量的結果,仍然持續承繼前任右派政府的備忘錄,

繼續在三大國際組織的監督下,實踐希臘財政體制改革。

由此看來,往往「換位子換腦袋」的,不僅僅只有台灣,恐怕乃舉世皆然,

理由很簡單,在野時的政策就是打打嘴砲、選擇站在執政黨的對立面即可,

然一旦自己當家做主,何其複雜的國內外政經因素囊括綜理的結果,

往往迫使其改弦更張,走向截然不同的施政理路。

這或也是「不論誰上台,做得其實都差不多」的緣由,

畢竟客觀局勢未曾改變,自然政策所能夠採行的,其實也沒太多的選擇,

是故執政的趨同,似也成為一種必然。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