屢屢在車站角落瞥見街友們露宿街頭,腦海中第一個閃過的想法為何?
貧窮、無殼蝸牛、社會邊緣人...
種種已然被既有訊息所框定的刻板印象,先入為主確立著其人的行為目的。
然而,人有百百款,當中難道沒有任何例外,
一如存在著社會觀察家、乃至於享受著該種生活模式的志願者麼?
顯然,我們似乎太習以為常的,
藉由當下資本社會所命定的各種規約審世,
凡事皆從理性計算的觀點出發,去預設各該行為背後的目的,
從而匯聚為既成的慣習,咸以該套行為準則評析現象。
基此,當見到有人露宿街頭,才會下意識的便宜行事,
認為其已無其他居所選擇,迫於無奈才會認街道為家,
而從不懷疑存在著其他可能。
相仿的,又如時下種種因著城市發展而起的迫遷爭議,
幾名被貼上「釘子戶」惡名的反抗者,
從功利的角度看,其勢必為了掙得更大的都更利益,
而做出與其他同意戶相悖離的決定,
表面上說著「守護家園」,「保存記憶」等堂而皇之的理由,
根本都是用以作為抗爭正當性的藉口,
在道德的判準上,早已被貼上負面標籤。
但這些看似可輕易替代的瑣事,
真的不能成為人生中最珍視的價值麼?
這或是本片所期欲帶給影迷們的深層省思。
電影中,主角待在早已歇業的工廠週邊,
基於該地擁有著同已逝丈夫的美好回憶,
使其寧可將休旅車當成住所,選擇就近打打零工度日,
亦不願意回歸到尋常的生活步調,
像個苦行僧般,過著清苦修行的人生。
端視該露營地所聚集的人們,
誠然有不少礙於都市高房價的衝擊,無奈的過著車旅生涯,
但卻不乏擁有摯愛的家人,但仍選擇離群索居的生活樣態,
為的只是珍惜自己所認為最重要的事物,
是記憶也好,是自然生態亦可,
那都是屬於由個人界定,而不容他者置喙的價值。
徒然的以「街頭露宿者」標籤,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那或是資本社會下的悲哀解讀吧!
然令人感到氣餒的,
是這群看似共同抵抗著當前強勢體制的群體,
基於背後各有不同捍衛的價值觀,
致使其從來都不可能聚合成為團結力量,
一股用以改變這已然沉痾的社會制度。
只能夠屢屢看著各人描繪著自我生命中的無奈,
等待著離去的時刻到來,自由來去,
始終註定只是彼此的過客,只是車旅生活樣態中的偶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