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面對摯愛逝去之際,經常在緬懷的場合中,
道出"你永遠活在我的心裡",這句話...外人看來或許流於俗套,
但深究其心理素質,真的沒有底心下的真實,作為堅實的基礎麼?
"存在",並不等同於物質上的觸及與否,
相反的,其更精準的指涉,是個人心理認知的意向。
一如"哀莫大於心死",
當內心的哀痛,使其打從心裡認定了某人從自我生命中死去,
則縱使該人始終完好於物質世界,基本上對當事人而言,
也不再存有實質上的意義,狀態與死亡並無差異。
相對的,假若愛的感覺刻骨銘心,
哪怕箇中人物在真實世界中不復存在,
然愛的深刻卻往往不曾減損,顯得是雋永彌新。
由此可知,存在的虛實,完全不是由表象的生與死來主宰,
端賴的,是由自我對其人生命狀態的界定來確立的。
只要心中猶有愛戀,那份存在本身,就該是真實無誤的...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故事描述一名失意的作家,
在苦無代表作產出、自己又罹患未知病症的窘境下,
無意間發現郊區的綠林內,住了一位以樹木汁液作為素材,
來進行生物再生細胞實驗的女研究生(文瑾瑩 飾演)。
起初,作家乃抱持著尋求健康解方的好奇心態而前來窺視,
但隨後如此特異的情境,讓他迸發創作的靈感,
藉此寫出廣受好評的連載小說,使之嘗到迅速爆紅的滋味。
然而,就在他持續偷窺研究生的日常起居、以尋找寫作題材後,
他不禁發覺女研究生的行為舉止日趨怪異,
經常推著輪椅上的神秘人物出入實驗室,
某日趁著無人之際前來一探究竟,才驚覺其人居然是失蹤多時的大學教授。
原來該名教授曾與研究生相戀,但卻為了爭取實驗室的經費,
非但轉而支持瓢竊研究生實驗成果的團隊,同時也背叛了彼此的愛情,
讓研究生一氣之下,決定將之作為活體實驗樣本,為其注射植物再生細胞,
希冀讓他變成樹木之後,得以永遠陪伴在自己身旁。
作家看著研究生抱著早已腐爛的屍體,
感到驚恐不已,決心讓自己連載的暢銷故事就此終結;
反倒是女研究生顯得不以為意,一廂情願的認為自己的實驗已經奏效,
教授已經成功的從人變成樹,彼此能夠永遠的長相廝守。
兩人對於生命存在的歧異,正是本文啟始所期欲探討的焦點。
電影中,猶令我覺得感慨的,是當中關於植物與人類的生長寫照:
植物之間的成長,當遭遇到空間相互扞格之際,
會呈現出互不干涉、各自尋求獨立成長空間,讓彼此榮有共生共榮的契機。
相反的,在群體生活中的人類卻非如此,
當雙方遇有利益交關的當口,首先想及的,
是如何極大化自己的份額、而全然漠視他者生存的絲毫空間。
彼此採取零和遊戲的模式相互鬥爭,
不知看在非以心計活著的植物眼中,是多麼樣的權謀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