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自詡為「人權至上」的國家,擁有著最昌明的維權意識,
然而,看似同等先進的立場之間,拼湊在一起時,
卻往往會呈現出進退維谷的兩難情境,
究竟該珍視那一端的價值,就是為政者該去忖度的裁量。
以電影的主題為例,
坦白說,與政府當前在搞的「以房養老」相關社福政策,有著87分像,
亦即將無自主能力,膝下亦無子嗣可悉心照料的長輩,由醫師出具醫療證明,
讓法院來判定是否失能,繼而派任監護人予以安養晚年。
然而,監護人所擁有的權限,卻遠比想像中來得大,
非但得為長輩選擇養老院,從而其名下的資產,
亦能夠由監護人一併動支處理,藉以作為相關費用支應。
如此「一方獲得完整醫療照顧,另方則可穩健發展長照產業」,
看似完美的政策內容,實則隱藏著相當誘因的道德危機。
一如保險公司與被保險人的競合關係,對於監護人及其背後龐大的產業鏈,
自然企盼著長輩(也就是「客戶」)在最短的時間內逝去最佳,
如此省去龐大的養護成本,得以用最快的速度囊括旗下資產。
基此,箇中所能夠運用的手段相當廣泛,
打從與醫療院所及戶政單位勾結,知悉標的物膝下無子嗣,
同時身體健康狀況的掌握,進而結合熟識的養護機構,
透過最佳化的算計,讓目標能在不知不覺中逝去,
不著痕跡的獲致可觀的遺產,這應是長照政策當中,要屬最為黑暗的一面。
如此黑暗面的結果,
呈現著該政策介之於「個人自由」與「人身保護」之間,
失去了應有的平衡與彈性。
政策立意出於對無自理能力者的保護,
尤其是阿茲海默症等廣泛失憶的族群而言,
讓他們擁有自主處理資產的權利,或確實有些冒險,
畢竟少了對常理的判準能力,遭他人詐騙的可能性亦將大增。
因此,透過監護人制度,為其代為料理資產事宜,本身並非不妥。
但是,監護人制度的僵化,
使其仰仗著「人身保護」的理由,擁有主宰當事人所有「個人自由」的權限,
當事人基於心智喪失的理由,居然毫無異議的權利,
無異於陷入「目的論」的迷思,彷若只要達致保護的終極目標,
則過程中一切的專制獨裁,似都可以忍受的麼?
這是諸如「國家目的」論辯,始終存在的關注焦點。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回到電影評析,少數令自己感到劇本演繹極佳的影片,
從政府派任監護人給無自理能力者的政策省思出發,
看著監護人制度的貪婪,以及子嗣對長者的漠視,
彼此間形成既諷刺卻又強烈的對比,此為自己第一波感到驚艷的情節。
繼而,無意中接收了黑幫老大母親的案例,捲入一樁洗黑錢的風暴當中,
劇情瞬間的翻轉,同樣讓人拍案叫絕,
全然跳脫出開場聚焦於政策思考的範疇,進入緊張刺激的肉搏攻防戰。
乃至於最終,係屬「同行」的主角與黑幫老大,
決定相輔相成攜手擴大事業版圖,讓監護人詐欺體系永續經營,
將主角捧上了富比世名人榜,堪稱為「詐騙中的霸主」確實亦不為過。
當一切水到渠成、以為就這樣歡喜收場的當下,沒由來的一聲槍響,
終結了主角的神話,回歸到「惡有惡報」的因果命定。
坦白說,我認為這一槍開得有點多餘且唐突,但這卻是不得不然的安排,
畢竟電影作為社會責任的一環,似有必要捍衛社會基本的良序規則,
讓如此詐騙頭目得以逍遙法外,說甚麼也難以交代。
然而,假若此乃真人真事改編,
是否真有這般天理循環的完美報應,個人抱持著存疑的態度。
真實可見的情境,往往是這些為富不仁者,
在憑藉著非道德途徑一夕暴戶後,如同電影主角般,
開始透過媒體業配廣宣,將自己塑造成胼手胝足、白手起家的形象,
裡子面子兼得,而少有遭到相對的報應,
苦了廣大因之而受害的族群,無人聞問,這才是資本主義真實的醜陋面。
作為擬定政策的工作者而言,
本片所帶出長照領域的諸種道德風險,著實發人深省。
箇中的風險不僅僅來自於任何一端,
而是從上至下,政府、醫院、監護人、乃至於長者家屬們,
皆同時進行著自利式的最佳化算計,政府希冀徹底解決長照泥沼,
縱使明知箇中存在的利益糾葛,選擇視而不見的姑息,
讓監護人強取豪奪被照顧者資產的情事,
頻仍發生、甚或演變成規模經濟的產業型態;
從另方面看,家屬們縱然對如此不近情理的制度大加撻伐,
但追根究柢的,之所以淪落至指定監護人的田地,
不也是因為晚輩們對長者不聞不問所致麼?
就拿政府「以房養老」的政策為例,成效之所以不彰,
截因於當無依老人在沒有經濟能力、需要藉由抵押房產換取生活所需的當下,
很奇妙的,本來漠不關心的晚輩們,瞬間一一歸隊,
央求長輩不要變賣資產,但終究還是僅給予最低的供養,
畢竟其目的從來都不是親人的安享晚年,而是覬覦其身後的遺產繼承。
由此看來,這些至親的家屬,
跟那些衝著當事人資產而來的無良監護人之間,真有區別麼?
類似的長照悲歌,頻仍的上演著,不啻是倫理範疇下、堪稱最諷刺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