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近年來很瘋"寶石鑑定團"一類的綜藝節目,
舉凡各種首飾古玩,小至家中一些大掃除後的破銅爛鐵,
都可以拿到節目當中,尋求專業的鑑定師與以鑑價.
有時候我常在想:
如果類似的風潮,將之構思成為一部電影的素材,不知道會是怎樣的光景?
沒想到,如此新穎的題材,早已被日本的藝文界相中,
除了出版一系列暢銷小說外,更進一步拍成電影,只能不禁讓人感嘆著:
"怎麼做甚麼事,都是日本搶先一步呢?"
而華人似乎總是只會把火藥做成煙火,而沒能進一步將之發展成火箭,
永遠都處在一個點子的草創階段,就像鑑定團的綜藝節目一般,
鑑定過上萬筆素人物件,依舊沒能留下一套有系絡的鑑定知識,
只是捧紅了幾位鑑定師,以及留下一大堆銀樓炒作價格的爭議而已.
沒能據此讓文創產業更進一步,說實在的有那麼點可惜了.
電影故事的腳本由日本作家松岡圭祐所撰寫的同名推理小說改編而來,
敘述一名在鑑定界中享有"萬能鑑定師"封號的凜田莉子(綾瀨遙 飾),
獲邀參與"蒙娜麗莎的微笑"畫作赴日展覽的鑑畫人員選拔.
當莉子親赴法國羅浮宮選任,並且完成一系列的鑑畫訓練之後,
讓莉子頗感到驚訝的是:她原初所負有的鑑定天賦驟然消失了,讓他全然喪失信心.
然而,經過友人的抽絲剝繭後,才愕然發現箇中的緣由,
並據此揭發了一樁偷天換日的竊畫陰謀,以及存乎於蒙娜麗莎畫作背後的歷史公案.
(詳細故事為何,在此也就不做劇透了,以免影響觀影的興致...)
小評本片的表現,結合了福爾摩斯般的解謎元素,
加上近來因"達文西密碼"所帶起的蒙娜麗莎研究熱潮,
在電影素材的選取上,第一步即站穩了成功的優勢.
儘管謎底或許沒有著獨特的創新,走的是許多懸疑電影的老路,
但總的看來,依舊不失為一部流暢的推理劇作,
喜歡日式推理劇的朋友們,這部電影或會是不錯的選擇.
那麼,這部電影給了我們甚麼樣的啟發呢?
"千萬別對自己的天賦有所懷疑,順著自己的直覺走,才是王道..."
相信類似的經驗,大家必然都有過:
"以前考試在作答選擇題的時候,當遇到無法準確作答的題目時,
總免不了的在兩三個選項之間游移不定,儘管心中認為A是答案,
但總是在疑惑當中,選擇了另一答案B,然可惜的是...
最後正解,其實正是原先所暗想著的A.
這樣的結局,往往是讓人最懊惱的..."
電影中竊畫集團的手法亦同,當他們期欲摧毀莉子的鑑定天賦時,
慣用的伎倆,就是以假亂真,讓虛實交錯,使莉子陷入真實與虛幻的混沌狀態,
繼而開始懷疑起自己的能力,逐漸喪失了原有的自信心,
而一旦自我構築的自信心潰散,自然的就不堪一擊了.
所以說,相信自己的直覺,順心而為,往往才能夠有著好的結果...
放眼職棒界,幾位赴日的旅日球星,不也都是如此麼?
每每一到日本球團報到,投手教練便會指導著選手改姿勢,以符合教練所認為的最佳姿態.
但打球其實就是個與生俱來的天賦,其所帶出的投打姿勢,那更是屬於個人無可取代的特徵,
一旦姿勢改了之後,輕則威力下降,重則受傷喪志,最終往往都沒有好結果.
因為那只會讓選手們,開始質疑起自己原初的天賦,
在調整的過程中,只會顯得彆扭,而徬徨無助...
或唯有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可及,才得以發揮最大的天賦極限.
不過,在看過本片後,綜合著近年來對於蒙娜麗莎微笑畫作的研究,
頗令人玩味的,是究竟蒙娜麗莎的右眼瞳孔中,到底有沒有LV的字樣阿?
(LV,有穿鑿附會者,認為那正是李奧納多.達文西的姓名簡寫)
又到底法國羅浮宮內所展出的那幅真跡,真是當年達文西的作品嗎?還是贗品的張冠李戴呢?
有時候,鑑定師與鑑定物之間的關係,也是挺微妙的:
今天假若有個竊畫集團,用了瞞天過海的方式,矇騙了世界上所有著名鑑定師,
讓他們將一幅贗品鑑定為真品,而集團再將真正的真跡偷走,
試問:竊畫集團就這樣的得逞了麼?我認為不是...
因為當所有鑑定師都表明某幅贗品為真跡的情況下,
基本上那幅贗品或許就正式升格為真品,
而竊畫集團手中的真跡,反倒成為不值幾文錢的贗品.
真與假之間,在此翻轉,憑藉的即是鑑定師在專業上的集體謬誤.
由此看來,藝術或也不過就是這麼回事,
物件本身的真偽,其實一點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社會大眾認為它是真的,則它就為真,
若被認知為假,則縱使拿到的是真品,也恐將被棄如敝屣...
藝術,玩的不是色彩,而是社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