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頭一回給家中的小寶貝接觸3C之際,
當中的聲光效果總是令人難以抗拒,
小朋友一玩就上手,
徹徹底底解決了家長們惱人的陪伴問題,
成為時下大家口中那宛若惡魔般的蘋果誘惑。
非常記得就在自己為找到孩子陪伴解方而欣喜若狂之際,
叔叔當下便提醒著我:
千萬不要讓小孩子自顧自的單獨玩,
問題癥結點不在於3C產品傷眼於否;
而是在尚且懵懂未知的孩子心中,
尚且需要一個嚮導,為其迷惘的航程指點迷津之際,
倘若全然將這個領航責任,盡諸由孩子自己來承擔。
乍看起來,孩子安安靜靜地玩著,超級符合著家長們的個人欲求;
久而久之,當孩子從中玩出了自己的興趣,
建立屬於自我的邏輯觀,他便會頓時的覺得:
事實上自己一個人獨處也極好,從而關閉與外界溝通的渠道,
選擇活在個人所建構的世界中,藉以在虛構的場域下,
想像著真實境遇有多麼的美好,
呈現著的,係一種後天養成的自閉症徵候群。
類似的現象,不單單發生在當下的3C保姆之中,
凡是廣泛讓孩子長期獨處的情況下,
皆可能在經年累月之下出現。
一如時下最常聽到的家暴事件,
當孩子們長年受到父母的暴力相向後,
選擇活在自我想像的空間,
成為自己賴以維生、不得不然的趨力,
如果不是這樣,恐怕現實的恐懼,
將吞沒個人求生的意志,而時時陷落到輕生的念頭當中。
誠然,自我建構的虛幻世界,某種程度是一己心靈上的堡壘,
棲身在其中,得以享受著片刻的安全與踏實感;
然而,一旦當中涉入了對家暴其人的善惡判準,
無疑將場域幻化成為點評道德的閻羅殿,
讓心中的多重價值觀勢力相互折衝,
仿若一場審判內心的競技。
讓最終的勝利者,取得主宰個人作為的權杖,並且付諸實現。
固然,透過如此的修羅路,
倘若得以因此倖存,讓自己以符合著社會的良序規約告終,
那或許會是孩子們浴火重生的契機;
但可惜的是,"惡意依靠的是縱慾,善意憑藉的是壓抑",
在人類總是順從渴望而厭惡枷鎖的本性下,
最終往往都是惡意戰勝善念,
往往因此鑄下法律所難以認可的罪責。
弔詭的是,對曾遭受過家暴的孩子而言,
善與惡的界線早已模糊,對於所謂良序的認知亦呈現著扭曲,
據此以正義之名,做出讓人備感驚世駭俗之舉,
或也就一點都不讓人意外了...
試問我們真的何忍苛責嗎?
即便手段何等兇殘,
但動機的的確確是出於正義的吧!毫無疑問...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電影由"星際效應"(Interstellar)的班底,
馬修麥康納和安海瑟薇領銜主演,
敘述一名在加勒比海小島上,以帶著觀光客出海捕魚的船長Baker,
在他心中有著難以企及的夢想,
希望有朝一日,能夠逮到一尾體積龐大的旗魚。
對於夢想的偏執,使其成為一股惡夢,
頻頻在出海當下困擾著自己,致使自我經常做出謬誤的判斷。
某日,前妻Karen忽然來訪,表示改嫁的億萬富翁丈夫Frank,
不但會對自己拳腳相向,而且也不時對Baker的孩子Patrick出言恐嚇,
讓Patrick老是選擇將自己關在房間內,
玩著過去和爸爸共同的最愛,一款關於釣魚的遊戲。
Karen在哭訴著自己不堪的境遇後,
向Baker提議藉由出海的機會,希望能夠製造意外落海,
將Frank除去,讓兩人可以坐擁遺產,共同再續前緣。
為了孩子,Baker答應了Karen的要求,開始籌畫一場海上陰謀。
就在整起計畫趨於天衣無縫之際,忽然跑來了一名神秘人,
表示自己是這個世界中的遊戲規則,
堂而皇之的說著其知悉Baker的殺人陰謀,
並表示該世界中不得殺人的規則。
聽著神秘人的說法後,Baker頓時陷入迷惘的情緒之中,
他開始懷疑起自己當下的世界,究竟是否為真實的,
畢竟如他所言,在腦海的記憶中,
當初是如何來到這個小島,根本一無所悉。
但囿於拯救孩子的急迫性,
他還是毅然決然的選擇繼續執行殺人計畫,
即便過程中,船員的從中作梗,
甚至殺人當日還來了個不速之客,
都無法動搖其除去Frank的堅強意志。
最終,他終於將Frank推落入海,
下個場景,則出現兒子Patrick拿刀殺死Frank的鏡頭。
原來,Baker早在兒子3歲的時候便已在從軍的戰場中死去,
妻子Karen不得已帶著Baker改嫁給Frank,
在Frank頻頻施暴的情況下,讓Patrick選擇將自己關在房間內,
憑藉著兒時與父親一起釣魚的僅存記憶,
設計出一套釣魚遊戲,讓父親在虛擬的世界中繼續存在,
自己便能從中獲得天倫之樂,並且進一步醞釀起殺人的勇氣。
電影過程中的種種波折,
無疑都是其個人內心道德觀相互間的折衝,
時而理智、時而衝動的念頭,
讓遊戲規則不斷隨著個人的捉摸不定而心生波瀾,
最終還是選擇了殺人,除了保護母子免再受到傷害外,
某種程度也是在捍衛著腦海中與父親的那點記憶,
畢竟那才是自己賴以存在的意義。
坦白說,儘管各大網站對本片的評價普普,
但自己還挺喜歡這部電影的,
讓我想起了經典驚悚片"致命ID"(Identity)。
全片就是一個孩子所構思出來的虛幻世界,
體現的是個人內心思緒交錯下的結果,
與"致命ID"的多重人格間的互動,顯然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只可惜故事情節的比重配置上出現謬誤,
當中所期欲講述的親子關係,以及種種對於父親的思念之情,
在電影之內,幾乎付之闕如,
僅僅在最終做個聊備一格的處理,令人感受不到一點真摯,
致使真實與虛幻世界的連結程度太低,
宛若兩條平行線,看似毫無關聯,自然也就顯得無趣。
當然,破梗太快也是問題所在,
相信在那個神祕人出現、說出"為何我總是慢20秒"之後,
大家便多少都猜到故事的走向了吧!
沒能在破梗之後來個逆轉秀,
純粹符合影迷猜想的軌跡演繹,
自然精采程度,也就不如預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