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愛出於天性,相信沒人會質疑,
但當愛來到極限,會是什麼樣態呢?
事實上,愛本身是種感情的狀態,並不特定於血親之中,
舉凡心中在乎的人,愛苗在箇中滋長係屬自然,
就好似情侶間的相處般,越是在乎,越是付出心力的呵護,
相對的那種害怕失去的恐懼,也就同步誕生。
出於畏懼,單純發自內心的愛逐漸變調,
開始轉化為種種約制,侷限著心愛者的一舉一動,尤有甚者,
當自己深刻感受到對方可能陷入危境之餘,
甚或會超前部屬的演變成禁錮的激烈舉措。
種種這些出於愛的箝制,近年來咸冠以「情緒勒索」一詞,
將之解讀為父母,乃至於情人基於自我的需求,
以愛為名的將枷鎖附加在他者身上,
倘若當事人自己無從覺悟,仍舊傻傻的依循安排好的路徑前進,
則人生終將像是傀儡般悲哀,藉以訴諸父母理當放手,
讓孩子盡情的飛翔,日後他們縱然折翼,
或也是甘之如飴,因為不論酸甜苦辣,那都是自由的滋味。
坦白說,類似的「情緒勒索」論調,成為不少父母的管教枷鎖,
順應著時代潮流,長輩或也盡其可能的希望讓孩子成長在自由選擇的環境,
但一路走來的經驗,不少明擺著是謬誤的路徑,
當窺見孩子恐蹈上自己舊路而恐後悔莫及之際,
難道真沒那種當然義務出手勸說麼?
就放任著他們遍體鱗傷,而後再共同承擔那所謂「自由的代價」麼?
個人倒也深不以為然。
其實,愛或也沒那麼難,
分野不在於表象的行為,而是訴諸內心是否利他的情境之上。
以父母要求課業表現為例,究竟行為背後的動機是什麼?
希望自己多一個炫耀財,當然是倫常中的一種謬誤,
畢竟那無疑是將孩子當成工具化的表徵,
但假若出發點是希冀他們未來能一片光明,
則殷切企盼著知識學習上的成果,便容有寬容的餘地。
舉凡發自內心期待對方更好的心,
一旦發覺孩子因著課業壓力而多所退縮時,應對之道,
便不會是以高壓的態度,讓他們出於畏懼而在課業上鑽牛角尖,
而是懂得權衡子女的心情,適度的在學習與情緒間取得衡平,
在憾事發生之前,起到超前部屬的功能。
換言之,社會新聞中屢屢出現學生因課業壓力龐大而輕生的事件,
截因或與父母的自利之心相關,但倘若就此全然否定長輩的愛與關懷,
將一切盡付「情緒勒索」之解釋,坦白說絕對也未盡公允。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本片讓我想起日本電影「第八日的蟬」,甚或可說是它的驚悚版,
但唯不同的是,面對著同樣不是自己的骨肉,
一個以悉心呵護、視如己出的愛心相待,
另一則是忌憚著失去,而作出種種令人髮指的舉措。
感傷著至親孩子的夭折,為轉移未能發揮的母愛,
索性抱走他人的孩子,而後又擔心其外出遭受傷害,
乾脆餵她服用肌肉鬆弛劑,造成癱瘓的假象,藉此將女兒永遠留在身邊。
坦白說,即便看完電影後,我仍寧願相信主角對孩子的真情,
畢竟從開頭的那段告白中,隱藏著一位母親對子女的殷殷期盼,
唯可惜的是,當愛用錯了方法,
就是一種謬誤,絲毫沒有多加解釋的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