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跑.JPG

母愛出於天性,相信沒人會質疑,

但當愛來到極限,會是什麼樣態呢?

事實上,愛本身是種感情的狀態,並不特定於血親之中,

舉凡心中在乎的人,愛苗在箇中滋長係屬自然,

就好似情侶間的相處般,越是在乎,越是付出心力的呵護,

相對的那種害怕失去的恐懼,也就同步誕生。

 

出於畏懼,單純發自內心的愛逐漸變調,

開始轉化為種種約制,侷限著心愛者的一舉一動,尤有甚者,

當自己深刻感受到對方可能陷入危境之餘,

甚或會超前部屬的演變成禁錮的激烈舉措。

種種這些出於愛的箝制,近年來咸冠以「情緒勒索」一詞,

將之解讀為父母,乃至於情人基於自我的需求,

以愛為名的將枷鎖附加在他者身上,

倘若當事人自己無從覺悟,仍舊傻傻的依循安排好的路徑前進,

則人生終將像是傀儡般悲哀,藉以訴諸父母理當放手,

讓孩子盡情的飛翔,日後他們縱然折翼,

或也是甘之如飴,因為不論酸甜苦辣,那都是自由的滋味。

 

坦白說,類似的「情緒勒索」論調,成為不少父母的管教枷鎖,

順應著時代潮流,長輩或也盡其可能的希望讓孩子成長在自由選擇的環境,

但一路走來的經驗,不少明擺著是謬誤的路徑,

當窺見孩子恐蹈上自己舊路而恐後悔莫及之際,

難道真沒那種當然義務出手勸說麼?

就放任著他們遍體鱗傷,而後再共同承擔那所謂「自由的代價」麼?

個人倒也深不以為然。

 

其實,愛或也沒那麼難,

分野不在於表象的行為,而是訴諸內心是否利他的情境之上。

以父母要求課業表現為例,究竟行為背後的動機是什麼?

希望自己多一個炫耀財,當然是倫常中的一種謬誤,

畢竟那無疑是將孩子當成工具化的表徵,

但假若出發點是希冀他們未來能一片光明,

則殷切企盼著知識學習上的成果,便容有寬容的餘地。

舉凡發自內心期待對方更好的心,

一旦發覺孩子因著課業壓力而多所退縮時,應對之道,

便不會是以高壓的態度,讓他們出於畏懼而在課業上鑽牛角尖,

而是懂得權衡子女的心情,適度的在學習與情緒間取得衡平,

在憾事發生之前,起到超前部屬的功能。

換言之,社會新聞中屢屢出現學生因課業壓力龐大而輕生的事件,

截因或與父母的自利之心相關,但倘若就此全然否定長輩的愛與關懷,

將一切盡付「情緒勒索」之解釋,坦白說絕對也未盡公允。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本片讓我想起日本電影「第八日的蟬」,甚或可說是它的驚悚版,

但唯不同的是,面對著同樣不是自己的骨肉,

一個以悉心呵護、視如己出的愛心相待,

另一則是忌憚著失去,而作出種種令人髮指的舉措。

感傷著至親孩子的夭折,為轉移未能發揮的母愛,

索性抱走他人的孩子,而後又擔心其外出遭受傷害,

乾脆餵她服用肌肉鬆弛劑,造成癱瘓的假象,藉此將女兒永遠留在身邊。

 

坦白說,即便看完電影後,我仍寧願相信主角對孩子的真情,

畢竟從開頭的那段告白中,隱藏著一位母親對子女的殷殷期盼,

唯可惜的是,當愛用錯了方法,

就是一種謬誤,絲毫沒有多加解釋的餘地。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