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信片謀殺案.JPG

社會接受多元價值的廣度,一般人或許覺得事不關己,

畢竟整日忙碌於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日常瑣事,都已經夠煩人了,

哪還有餘力關心毫無交集的群體權益呢?

然而,從社會安全的觀點析之,

當人們普遍對於個人行為價值不帶有傾斜性的判準,

願意敞開心胸去了解、去體悟彼此的認知,

則在每個人皆得以平等的站在社會場域中生存,

無形中所形塑的良序社會規範,也才能夠運作如常。

 

對於捍衛傳統價值的衛道人士而言,開放絕對是大忌,

也不知是對自己所抱持的信念是否禁得起時代的檢驗沒信心,

抑或咸將意見視為邪端,

總是先入為主的以排斥的心態,看待價值變遷的現實。

然而,正如同治水的道理,疏濬絕對優於防堵,

與其一步步構築搖搖欲墜的心防,還不如廣納百川來得順應潮流。

築堤本身就是一種對立的態勢,

將難以避免的將異見者推向另著陣營,

彼此僵持不下,會衍生出甚麼樣的後座力,沒人說得準。

 

就以近期鏡周刊報導網紅「黃氏兄弟」瑋瑋同志約砲的事件,

倘若時空再往前溯及幾十年,名人是同志身分怎麼得了,

必定大肆的將各種道德批判與刻板標籤附加在其上,

縱然再怎麼星光熠熠的明星,

恐怕也將就此黯淡,宛如將之推落至無近的深淵。

然而,在同志關係普遍以被認可的當下,

遭不當爆料的黃氏兄弟反成為輿論聲援的對象,

還逼得雜誌社出面發表道歉聲明,

這便是開放社會所賦予廣泛大眾的安全機制。

當這樣的正當性得以擴及至社會集體,

再也沒有人需要為自己的價值觀道歉時,

使陽光普照各個晦暗角落,則希冀表達不同訴求的異見者,

從此也就無須另闢蹊徑、甚或做出怪誕情事向社會怒吼,

而能夠依循著既有管道發生,

從而在經過理念的融合之後,共同推衍著社會持續向前。

 

不過呢,話雖如此,

但開放社會的邊界究竟在哪?是可以無限上綱的麼?

無疑成為人文論辯的棘手難題。

就以身體自主權為例,既然身體係由自己做主,

那麼活得不耐煩的人,可以自願讓他者殺掉麼?

殺人的是否需要肩負刑責呢?

類似衝擊著道德極限的命題,

乃倡議開放社會者必須正面激盪的。

換言之,廣納多元價值的背後,

到底是不是還存在著某種形而上的自明規則,

宛若一條紅線,仍有禁止觸碰的地雷區,

或正是本片所期欲帶給影迷們的深思課題。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電影描述歐洲連續發生殘無人道的兇殺案,

兇手仿照古代名畫的姿態,用被害者的屍首重現畫作情境,

令人毛骨悚然。

但在解析箇中畫作的關聯性後,

發覺皆與至死不渝、情比金堅等愛情意涵相關,

致使辦案有了初步的依循方向。

果不其然,兇手確實是不滿於自己的愛情不見容於社會,

無法受到家人與大眾的祝福,

據此才會用如此驚世駭俗的手段,向社會表達最沉痛的抗議。

而何以他們的愛情關係那麼棘手呢?

原因在於…兩人是親生姊弟的關係。

 

親姊弟能否長相廝守,

其實乍聽就覺得不證自明,根本毫無可能性。

然而,試想:過往禁止親姊弟愛情的原因,

生理層面係出於優生學,認為近親繁殖恐有遺傳性疾病產生,

但當代人其實也不怎麼熱衷養兒育女,

當姊弟間不生育、純粹只想再一起談戀愛,又礙到誰了麼?

無奈,從心理層面來看,

道德所制約的倫理價值,成為最終無法實現的理由。

但弔詭的是,開放社會不就是要打破道德的既有規約麼?

近親戀愛這道坎能否跨越,成為最後一道無解的試煉。

過了,開放社會將邁入嶄新里程碑,

沒過,則社會終將有人不被祝福,形成安全上的隱憂。

電影駭人故事的背後,其實真正想要考驗的,

是測試每位影迷的道德底線,寓意深長。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心如石硯 的頭像
    心如石硯

    [心如石硯]yen&chi的攜手足跡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