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潮男孩.JPG

過去在讀到德國納粹相關歷史的時候,授課老師總會提到一個治軍嚴謹的案例:

故事中接受納粹式教育的青年軍,被教授著必須秉賦著視死如歸的勇氣,

在齊步昂首闊步向前之際,縱使前方盡頭就是無涯的大海,

然在指揮官尚未下令停止前,一干人等還是得持續向前,

哪怕是縱身躍下水底,也不得違抗指令。

這是傳說中納粹式的軍事教育,也足以作為本片中小主人翁喬喬的具體寫照,

透過電影的演繹,是類似的「洗腦」傳言,有了更傳神的影像化產出。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毫無疑問的,這是一則關於「愛」的故事,

強調著愛是得以超越任何藩籬、將人的情感定於一尊的魔幻情愫。

審視喬喬的內心,最初因著對卍字崇拜,腦海中佇足著希特勒的身影,

深受著納粹種族主義的荼毒,被要求做出種種泯滅自我人性的舉措。

然而,在其小小怯懦性格的無形抗拒下,

使其容有在絕對服從的軍事教育中,猶有進一步反思當下作為的空間,

致使底心下始於人性的純粹,逐漸發出回歸的呼喚。

在其偶然邂逅已故姐姐的猶太友人之後,人際間沒由來的愛意瞬間迸發,

縱使其心下充滿著對猶太人的成見與怨恨,

卻也無法掩飾對眼前這位心儀對象的愛慕之意,於是在愛恨交織間,

跨越了亞利安與猶太民族間的界線,以愛之名重新詮釋了善與惡、正與邪。

 

換言之,一如劇末所打上的那段箴言

『接受每件會發生的事,無論它是美麗抑或恐怖,

  只要懂得不斷體驗人生,畢竟唯有感受是無止盡的存在。』

(Let everything happen to you.

   Beauty and terror. Just keep going. No feeling is final.)

任何人任何事,都值得一個擁抱,

選擇不以訴諸內心感受、而是徒然用種種既有人為界定的意識型態去分野彼此,

便宜行事的選擇掩蓋感受為自以為正義的勢力搖旗吶喊,基本上才是最愚蠢的行徑。

端看著電影情節,當喬喬在廣場中目睹親愛的母親遭到絞殺,

傷心的念頭淬發至極,心下既有的希特勒崇拜蕩然無存,

隨後在盟軍攻克納粹大本營後,發現希特勒居然怯懦的選擇自盡,

與自我心中大無畏的形象截然不同,真相揭曉之際,

就是意識型態崩解之時,最終才會體認到:沒有了愛,甚麼都是假的。

 

坦白講,本片帶給我的政治感受,是相當深刻的。

端看著電影中納粹將猶太人形容為頭上長角的怪獸、

抑或是吊掛在牆上的蝙蝠等極盡醜化之能事,藉以訴求自我討伐滅種的正當性。

對比著成長歷程中的政治宣傳:

戒嚴時期被教導中國人是啃樹皮、貧病交迫的一群,

因此要解救大陸同胞,藉以強化愛國教育;

國民黨執政後,則以搞台獨會使中國武力犯台為由,

訴諸自我才是長治久安的唯一選擇;

隨後民進黨上台,塑造只有自己才能保台護國,

換成是他黨人士與中國有任何接洽,都是親中賣台的舉措。

儘管時代不同,訴諸正邪的對象也有所差異,

但所援引的伎倆,卻幾乎都是如出一轍,

盡其可能的以貶抑敵對陣營來製造恐懼,

致使師出有名的殲滅對手,這或許是政治運作上的特效藥,

但卻絲毫無助於用愛來構築了解彼此的渠道,

任由著個人在內心的多重折衝之下,顯得痛苦不堪。

 

事實擺在眼前,猶太人與你我相仿,沒有太大的差異性;

希特勒不僅不是無堅不摧的英雄,還只是個怕事搞自殺的懦夫;

國民黨執政重新取得執政了八年,也憨慢的沒把台灣給賣掉;

民進黨上台,中國沒攻打過來,而顯然台灣也獨立不了…

在前述種種由意識型態所構築謊言一一被拆穿之後,

是不是該放下一切被設定好的正反框架,

直接以訴諸內心觀照的角度,去重新審視當前的世界呢?

相信在卸下所有偽善的謊言後,您或才會體悟到:

每個人背後的故事,真的都值得一個擁抱。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