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哨者制度,
原意乃用以保護揭發弊案者的安危所設計,某種程度類似於汙點證人機制,
皆有著鼓勵相關人等勇於發覺組織內的非法事宜。
揭弊坦白說沒甚麼太大的問題,
只要保護機制夠完善、當事人掌握足以一刀斃命的證據,
促使其出面指控組織的誘因是肯定的。
然而,在象徵著符合公義舉措的展現大無畏精神之下,
究竟動機是否依然如此純粹,就不得而知了,
而這或是一套吹哨人制度當中,最難以忖度的變因,
致使動機係屬良善的機制,會否淪為組織內部的鬥爭工具,顯得無法確知。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電影以一樁非洲的大地震作為起始,能源開發公司原以救災前鋒的姿態出現,
但事實上該起地震並非偶然,而是公司在進行煤炭氣化的過程中,
因著地質等不確定的變因引致大爆炸。
公司內部人員在獲悉真實的研究報告之後,期欲揭發弊端,
藉以阻止相同的災難事件在中國重新上演,卻不料遭到內部人士滅口,
主角友人憑藉著其生前所留下的蛛絲馬跡開始追查真相,
期間並偶遇公司合作夥伴的妻子、也是其前女友的身分,
以迷樣女人的姿態現身,致使劇情更加交織著愛恨情仇與金錢權力的糾葛。
就劇情方面的鋪陳而言,可說是相當精彩,令人絲絲入扣,
唯可惜的是,就闡述片名『吹哨人』制度方面還是略顯薄弱,
並沒有充分的將電影與一般獵殺秘密者的劇集做明確的區隔,算是較為可惜之處。
電影另個讓人有感的情節,是為了摧毀吹哨者的社會公信力,
公司高層採取全面人格抹煞的詆毀策略,
透過不雅影片、出軌戀情、以及抹黑證據等多重焦土戰,
讓吹哨者在付諸揭弊之前,社會大眾就已然將之定為成負面角色,
致使其後縱然道出了真實的原委,相信者或也幾稀矣,
據此讓不可告人的秘密得以持續石沉大海。
顯然,在當代假訊息充斥的環境中,誰能夠率先以強勢的廣宣力,
取得主導社會脈動的話語權,仿若誰就距離真相更加靠近,
至於真相是真實或杜撰,好似早已不再有人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