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命的價值怎麼算出來的?
現實世界中,屢屢在災難事件過後的補償方案,得以略為窺見:
以平均餘命作為基準,精確的計算職涯年限,
再參酌個人能力的差異,算出亡者真實的價值。
檢視前述的估算公式,乍看之下還算合理,
在沒有事故發生的情況下,大概其人所能夠掙得的金錢,
最好的狀態,也差不多就是這個價。
唯必須得深層思考的是:
人生在世,就只是個賺錢工具麼?
倘若受害者本身毫無就業能力、沒有絲毫謀職的技能,
對其親朋好友、乃至於社會而言,就一文不值嗎?
提到人命的價值,過去自己在講授人文課程時,最喜歡援引的例子,
就是Michael J. Sandel在"正義:一場思辨之旅"一書中,
提及功利主義的謬誤,舉了"肺癌的好處"這個例子:
抽菸對身體不好,在健康觀念上大家都知道,站在公共政策的立場,
因為抽菸對身體的危害,可能會提高全民健保的負擔(因為肺癌患者變多了),
所以政府希望可以向菸商抽取一定份額的健康捐。
但這時候,菸商為了反駁健康捐的說法,
做了一份經濟學上的損益分析調查:
菸商認為,從政府的立場析之,
其實國民抽菸比不抽菸,所獲得的利益要大得多。
因為抽菸會導致各種健康危害,癮君子普遍都會比較早死,
雖然讓健保多了點醫療支出,
但卻因此省了大筆的老人年金、退休金等等其他福利的支出。
兩相折扣下來,反倒對於整體財政有所助益。
然而,菸商的這份報告最終沒有公開,否則可能招致巨大的道德爭議。
從案例所引發的爭議,就可以清楚的知道:
儘管以功利計算的角度,
用實質金錢作為衡量人命的價值,最為簡便且相對公允。
但倘若涉入了更多道德與人文關懷的視角,
如此準量化的模式,恐怕就是"失之毫釐,謬以千里"了,
兼顧了整體的公平性,卻罔顧個體差異所無可抹滅的傷痕,
終究讓補償更像是一種緊箍咒,從此禁錮著在生的摯愛。
(譬如:假設一場災難中的兩名罹難者,
一名能力超卓,家中富可敵國;
另一名是個魯蛇,卻是家庭的唯一經濟支柱。
根據賠償公式,能力強的自然賠得比較多,
但端看兩個家庭在罹難者身後的境遇:
一個經濟無虞,另一個愁雲慘澹...試問真的合情麼?)
以電影為例,女主角荷潔老公意外身亡,獲得30萬的理賠金,
她自我計算的結果,發覺老公每日只值25元。
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她,縱然老公身後尚留有房產,生活上無虞,
但種種甜蜜的回憶,生活的點滴,乃至於性愛的渴望,歷歷在目。
這些屬於家人互動之間的喜悅,終究隨著車禍身亡當下,
宛若被琥珀瞬間禁錮的螞蟻,時空從此凝結在該處,未來從此不會再有。
賠償或許精準的彌補了受害者死亡後的經濟缺口,
但由其人際關係所衍生、錯綜複雜的情感,又該如何去審度與返還呢?
人的作用,套句政治最常用的話語,
就像一個"桶箍",緊緊地將身旁的人們維繫著,
一旦不在了,用以凝聚彼此的向心力沒了,
這個家,從而也就散了...
單單補償桶箍損害的修繕費,又有何意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