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吉拉.JPG

"請擁抱我的靈魂,在我的軀殼之上,

 相信愛能帶著靈魂重生,

 讓幸與不幸的我,成為被神祝福的使者。"

這是電影最終幕的旁白,一席話點出了電影的宗旨。

(坦白說,我個人覺得倘若劇末不要加入這段對白,

 讓畫面終止在主角激情歡愉的探索彼此,會是更加完美的意境。

 畢竟大家都感受得到電影的主題為何,也就無須再行贅言,徒增匠氣了吧!)

 

真愛超越一切的基調,我想沒有人會去辯駁,

對於非屬一男一女、尚未被社會規範所普遍認可的愛情,

訴諸真愛來強調在一起的正當性,更顯必要。

電影或許展現著期欲讚聲愛情超越性別的企圖心,

但循著故事的演繹,真有達到其預期的成果麼?

我個人相對是持保留態度的(稍後說明)。

然不論如何,本片以較少被觸及的跨性別者作為素材,

一反同性電影成為主流的趨勢,

點出其箇中的心路歷程,還是相當值得觀賞的劇作。

從中或可讓大眾對於性別認同一事,有著更廣泛的包容。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電影敘述兩個閨蜜-何希真與劉宛婷,

不約而同地愛上同一名男孩文棠生,但棠生卻只鍾情於宛婷。

在閨蜜之間掀起波瀾,但在誤會冰釋後,三人成為莫逆之交。

正當宛婷沉浸在閨蜜與男友雙重幸福的日子,無奈命運弄人,

在某次昏倒就醫後,醫師宣告其具有雙性別特徵,

因著子宮與卵巢壞死之故,只能選擇以男性性徵活下去。

這讓宛婷無法接受,不敢告訴希真與棠生,選擇了不告而別。

幾年過去後,宛婷變性成為劉廷,再次回到友人的生活中,

棠生與希真乍聽無法認同,但在昔日情感的牽引之下,

非但接受了宛婷當下的模樣,還分別發展出了超友誼關係,

藉此證明了:愛,超越了一切性別的藩籬。

 

誠如前述所言,

劇情本身之所以對於現實中跨性別者坎坷的愛情沒有助益,

在於故事中跨性別者劉廷的身分之所以能夠再次被接受,

乃截因於昔日所建立的深厚感情,而非嶄新連結的關係。

究其分別與希真和棠生的激情戲:

希真遭遇著男友的背叛,落寞之餘,

在昔日閨蜜身上尋求慰藉,顯得理所當然。

棠生的友人擺明說著他不喜歡男人的性取向,

但仍舊選擇在劉廷身上縱情,

念舊於宛婷的成分,遠大於眼前的劉廷。

換言之,這種種與跨性別者的情感背後,存在著故人劉宛婷的影子,

不論是出於閨蜜之情或憐憫之意,

總之都與我們所認知的愛情,是大相逕庭的。

 

如同導演蔡宓潔自己所提到的:

"海吉拉是印度對閹人的稱呼,

 但那是一種對皇室有功,具有著崇高地位的尊稱。

 反觀現在社會普遍對於變性人、陰陽人等跨性別者標籤化的輕蔑,

 實有著天壤之別,故以此作為片名,希冀該族群能夠更加的被尊重。"

從話語之中,顯然存在的相仿的謬誤:

"海吉拉"之所以被尊敬,那是出於對皇室有功,本質上是一種階級的概念;

人們尊敬的是皇室功績,而非其跨性別的特徵。

倘若是庶民社會下的閹人,是否還會有同等的尊稱待遇呢?

相仿的,劉廷重新被接受,純粹是念在往昔的情誼,

若去除了如是的關係,試問棠生與希真還會搭理他麼?

 

固然理解導演的立意良善、期欲為跨性別者發聲的初衷。

然而,假若未能體察跨性別者真正所遭遇的現實困境,

懂得他們真正需要的,是更多的尊重而非同情憐憫。

徒然的將平權理想寄情於青春校園劇,

將之添上綺麗的色彩,恐怕是流於浪漫且天真...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心如石硯 的頭像
    心如石硯

    [心如石硯]yen&chi的攜手足跡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