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畫外.JPG

記得曾在網站分享文章中,閱讀過一篇關於墮胎的報導,

當中提到,吸取器在進入子宮後,

經由超音波的顯示,明顯的會發現胎兒會無意識的躲藏,

像是種天性般,或企盼著能夠猶有一線生機。

這訊息著實衝擊著自我認知,過往對這問題未曾有深刻的體悟,

但該文章所帶來的即視感相當濃烈,彷彿提醒著自己,

他朝如果又有了孩子,千萬別做傻事,得順利的讓他誕生才行。

 

果然,沒多久就知道有了二寶的消息,儘管二個孩子從不在自己的人生計劃中,

但想及慘不忍睹的那一幕,第一時間倒也就欣然接受了現實。

是道德譴責感使然麼?

或許有那麼一點,總是無法闖過良心這一關,但更精確的說,

那該是血緣之間與生俱來、說不出的微妙連結。

那種心靈上的牽掛,沒有任何學理上的依據,

很多時候會被解讀為道德感作祟,但唯有做為父母的才深知,

箇中感受的的確確存在,而且驅使著你做出抉擇、一個毫無掙扎的應然選擇。

 

人工流產的議題,隨著女性意識的抬頭,

逐漸從生理上的應然,轉變成爭取平權亟欲攻克的堡壘。

倡議者或總認為,孩子的緣起來自男女兩造,但苦果最終往往是由女性承擔,

為免沒有被預期的寶寶降臨,攪亂母親的人生規劃,

自然應讓女性有自主選擇生育與否的權利,這絕對是保障其生存權的至高價值。

畢竟,現實境遇無從迴避,

即便是衛道人士也必須正視孩子所帶來的經濟消耗戰,

對於早已相形困窘的個人而言,根本雪上加霜。

倘若連父母自己尚且都無法周全,

試問又如何許孩子一個無憂無慮的未來呢?

想到這裡,會不會選擇不讓他來到世間才道德些呢?

 

坦白說,這問題真的沒有答案,

正反兩造所抱持的立論基礎,皆有其主客觀依據,說甚麼都失之公允,

畢竟任何辯解,似乎都是在已有既定立場後,才付諸衍生解釋,難免顯得偏頗。

端看兩造勢力的消長,或只能說現實考量還是大於道德訴求,

想及未來龐大的教養費用,恐拖垮父母本已拮据的經濟情況,

多數人泰半較願意接受「不適合就不該來」的想法,

而認定女性理當在懷孕一事,該有絕對的自主權。

對比悍然反對墮胎者,好似只剩下傳統宗教價值,

以及前述所為看不見的血緣連結立論在撐場,

流於道德勸說的結果,已不再被青睞。

但看不見真的不代表沒有,惟有當自我處在彼時的情境中,

才能體悟親子間與生俱來的連結,繼而才能懂吧!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電影主角在自己經歷過兩次墮胎後,與執行人流手術的「計劃生育診所」結識,

進而到裡頭任職,還當到了主任的位子。

該診所的宗旨,本在藉由正確的性知識傳遞,

讓人們不會動輒懷有非生涯規劃下的胎兒,從而大幅降低墮胎率。

主角一開始覺得該工作很有意義,那是讓女性得以選擇自己掌握幸福的重要關鍵。

但隨著接觸診所絡繹不絕的墮胎客戶,

讓他內心一次次產生激盪,來自於道德感的譴責日深。

終於在偶然看到完整人流手術實況後崩潰,

深刻的體認到該診所根本就是將墮胎作為營利的手段

,而非真正倡導人們藉由正確性教育來防範墮胎情事。

心寒之餘,她毅然投入反對陣營,成為捍衛孩子生命權的鬥士。

 

到底是媽媽的選擇權重要?還是孩子的生命權至上?

基本上,這是個無謂的「循環命題」,

畢竟親子生活相依,縱使在懷孕階段,給予孩子絕對保障的生命權,

但誕生到世間後,各種經濟拮据的限制,

仍將使自己時時處在「被選擇」的宿命中,一樣不存在生命的獨立性,

這跟當初在腹中就被母親選擇,又有何差異呢?

既是無解的循環,也就無需在其間多行辯解,順著個人心志前行即可。

 

倒是耐人尋味的,是關於非政府組織的營運模式,

劇中的「計劃生育診所」及是非政府組織,

標榜著協助女性自主權、倡導正確性知識為宗旨,

但實際上卻是用人流手術來進行營利之實。

當主角發覺有異,向高層提出質疑,得到的回應倒也振振有詞,

認為教育宣導工作根本就無法營利,

那彷若是一個大錢坑,不斷的消耗組織的資本,

倘若沒有人流手術的龐大收益,

恐怕連最基本的維運成本都無法支付,那還不關門大吉。

的確,能夠達到財務自主的NGO,是我們所企盼的理想,

但當這理想是建基在衝擊自我道德認知的基礎時,是否還能夠被接受,

就端賴如何去說服自己接受,同樣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