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曾在網站分享文章中,閱讀過一篇關於墮胎的報導,
當中提到,吸取器在進入子宮後,
經由超音波的顯示,明顯的會發現胎兒會無意識的躲藏,
像是種天性般,或企盼著能夠猶有一線生機。
這訊息著實衝擊著自我認知,過往對這問題未曾有深刻的體悟,
但該文章所帶來的即視感相當濃烈,彷彿提醒著自己,
他朝如果又有了孩子,千萬別做傻事,得順利的讓他誕生才行。
果然,沒多久就知道有了二寶的消息,儘管二個孩子從不在自己的人生計劃中,
但想及慘不忍睹的那一幕,第一時間倒也就欣然接受了現實。
是道德譴責感使然麼?
或許有那麼一點,總是無法闖過良心這一關,但更精確的說,
那該是血緣之間與生俱來、說不出的微妙連結。
那種心靈上的牽掛,沒有任何學理上的依據,
很多時候會被解讀為道德感作祟,但唯有做為父母的才深知,
箇中感受的的確確存在,而且驅使著你做出抉擇、一個毫無掙扎的應然選擇。
人工流產的議題,隨著女性意識的抬頭,
逐漸從生理上的應然,轉變成爭取平權亟欲攻克的堡壘。
倡議者或總認為,孩子的緣起來自男女兩造,但苦果最終往往是由女性承擔,
為免沒有被預期的寶寶降臨,攪亂母親的人生規劃,
自然應讓女性有自主選擇生育與否的權利,這絕對是保障其生存權的至高價值。
畢竟,現實境遇無從迴避,
即便是衛道人士也必須正視孩子所帶來的經濟消耗戰,
對於早已相形困窘的個人而言,根本雪上加霜。
倘若連父母自己尚且都無法周全,
試問又如何許孩子一個無憂無慮的未來呢?
想到這裡,會不會選擇不讓他來到世間才道德些呢?
坦白說,這問題真的沒有答案,
正反兩造所抱持的立論基礎,皆有其主客觀依據,說甚麼都失之公允,
畢竟任何辯解,似乎都是在已有既定立場後,才付諸衍生解釋,難免顯得偏頗。
端看兩造勢力的消長,或只能說現實考量還是大於道德訴求,
想及未來龐大的教養費用,恐拖垮父母本已拮据的經濟情況,
多數人泰半較願意接受「不適合就不該來」的想法,
而認定女性理當在懷孕一事,該有絕對的自主權。
對比悍然反對墮胎者,好似只剩下傳統宗教價值,
以及前述所為看不見的血緣連結立論在撐場,
流於道德勸說的結果,已不再被青睞。
但看不見真的不代表沒有,惟有當自我處在彼時的情境中,
才能體悟親子間與生俱來的連結,繼而才能懂吧!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電影主角在自己經歷過兩次墮胎後,與執行人流手術的「計劃生育診所」結識,
進而到裡頭任職,還當到了主任的位子。
該診所的宗旨,本在藉由正確的性知識傳遞,
讓人們不會動輒懷有非生涯規劃下的胎兒,從而大幅降低墮胎率。
主角一開始覺得該工作很有意義,那是讓女性得以選擇自己掌握幸福的重要關鍵。
但隨著接觸診所絡繹不絕的墮胎客戶,
讓他內心一次次產生激盪,來自於道德感的譴責日深。
終於在偶然看到完整人流手術實況後崩潰,
深刻的體認到該診所根本就是將墮胎作為營利的手段
,而非真正倡導人們藉由正確性教育來防範墮胎情事。
心寒之餘,她毅然投入反對陣營,成為捍衛孩子生命權的鬥士。
到底是媽媽的選擇權重要?還是孩子的生命權至上?
基本上,這是個無謂的「循環命題」,
畢竟親子生活相依,縱使在懷孕階段,給予孩子絕對保障的生命權,
但誕生到世間後,各種經濟拮据的限制,
仍將使自己時時處在「被選擇」的宿命中,一樣不存在生命的獨立性,
這跟當初在腹中就被母親選擇,又有何差異呢?
既是無解的循環,也就無需在其間多行辯解,順著個人心志前行即可。
倒是耐人尋味的,是關於非政府組織的營運模式,
劇中的「計劃生育診所」及是非政府組織,
標榜著協助女性自主權、倡導正確性知識為宗旨,
但實際上卻是用人流手術來進行營利之實。
當主角發覺有異,向高層提出質疑,得到的回應倒也振振有詞,
認為教育宣導工作根本就無法營利,
那彷若是一個大錢坑,不斷的消耗組織的資本,
倘若沒有人流手術的龐大收益,
恐怕連最基本的維運成本都無法支付,那還不關門大吉。
的確,能夠達到財務自主的NGO,是我們所企盼的理想,
但當這理想是建基在衝擊自我道德認知的基礎時,是否還能夠被接受,
就端賴如何去說服自己接受,同樣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