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乃母親.JPG


隨著A.I.人工智慧的突飛猛進,曾經被認為是無三小路用的科技,

如今變成是科幻視聽娛樂共同想像的當紅素材;

大家都很好奇的是:

究竟人工智慧發展至極的世界,到底是甚麼樣的光景呢

 

  

根據報章雜誌的披露,現階段人工智慧在既定的邏輯規則遊戲中,

表現精湛,最著名的,是深藍擊敗世界棋王的經典例證。

又在學業成就的表現中,如今也有著等同於一流名校大學生的水平。

然而,不論其再如何進化智能與仿真,歸根究柢的,

它永遠無法是一個完整的人,因為機器永遠不會具備人性。

 

或許有些人會質疑:

人性如此黑暗,不具備人性的機器人,豈非更具有光明面的指標麼

由它們來宰制世界人類的秩序,不是更能夠秉持公平正義麼?

從理論上來說,該推論並無謬誤;然而,別忘了,

機器人的行動規則,終究還是由人類來制定的。

當人們將陳義過高、形而上般的理念與憧憬,

灌注到按表操課的人工智慧當中,

在其後發現到該理境是人類永難企及的理想國度之際,

一切…都來不及了。

 

  

因為人工智慧會依循著人類所設定的規則軌跡,

去擘劃出理想人類所應該遵循的道德規範,

並將之認定為是決定人類生死存亡的關鍵因素,

一旦人類無法達到當初自己所設定的標準,

機器人便據此判斷人類的劣行對於種族的生存具有危害性,

進而大肆殲滅人類,以期讓世界回歸祥和。

多少涉及到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的電影,

幾乎清一色都是類似的設定,本片亦沒有例外。

  

真要歸咎謬誤的緣起,人類,無疑又是萬惡的淵藪。

人性在行為表現中的劣根,在於總是說得多、做得少,

總是喜歡想像一些美好的理境,

期待著人類終有一朝達到哲人著作中、形而上的理境。

基於這般殷切企盼,在面對人工智慧規則的設定過程當下,

不免產生一種投射作用,

將底心下的道德理型,悉數編碼成為機器運作規則,

希冀未來在人工智慧輔助人類統治世界的時代,真正的公平正義得以被實現。

無奈,人類嘴砲性格的後座力,套用到機器規則中顯得異常強大,

當人們一再悖離自己灌輸給人工智慧的理境規則,

終究將使機器在是非判斷上產生混淆。

畢竟它們被產出的源起,是為了保護人類而來,但當其發覺到,

人類屢屢所做出的舉措,無不是在傷害族群的存續之際,

最終所得出的結論,摧毀人類生存的,將是人類自身,

非以摧毀人類的手段,不足以保全族群的永續發展。

於是乎,基於這樣的悖論,

一場來自於人工智慧的滅絕浩劫,也就這樣的展開了。

(以下有微雷,敬請慎入,謝謝﹗)

  

一如電影名稱『I Am Mother』,母性是最能體現人類偏私的劣根性所在;

所謂『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所講述的,

也正是人類不依循著理性、截然按感性來處世的極致心態。

人類正是因為有了『私』,才衍生出接續的『爭』,

最終相互為戰、淪為註定走向傾圮的命運。

電影中援引功利主義與自由主義針鋒相對的大哉問,

也就是桑德爾(Michael J. Sandel)在《正義:一場思辨之旅》提到的『電車問題』-

電車失控狀態下的兩條軌道,究竟是救一人、還是救五人符合道德原則呢?

功利主義,就像是本片中的人工智慧,咸以數量作為判準,

自然認定救人多多益善,五人要比一人來得好。

但從人性的觀點而論,假若那一人,恰好正是自己的至親,

則為愛藏私、以五人作為代價,卻是再合理不過了,不是麼?

 

 

電影的結局相當耐人尋味,人工智慧與主角的朝夕相處,經年累月的共同生活,

彼此間培養出近似於準親子關係的默契,說是母女關係或也絲毫不為過;

在此情境下,不去傷害自己的孩子,成為人工智慧念茲在茲的守則。

無奈的是,當機器人最終察覺到女兒與人類往來之後,

逐漸體現出人類固有的劣根性時,

期欲摧毀女兒這個已經被『汙染』的樣本,重新培育下一個救世主之際,

心下來自於母性間的呼喚,又讓其始終無法下手,

最終選擇以自裁的方式,成全女兒的生存,也讓人類的劣根性持續的蔓延下去。

是好或壞,我想人工智慧是永遠不會懂得,正如它們永遠不會知道:

當以保護人類之名而摧毀人類之後,當初的核心價值消逝,

剩下來的全機器人世界,究竟又有甚麼意義可言呢?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