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五年的熟女,卻還是處女..."
這是電影宣傳用以強打本片的Slogan。
表象上看來確實是項賣點,畢竟依循當下的社會習性,
廣宣素材不來點腥羶色的聯想,好似就讓人提不起勁似的...
然而,這句話更深層的意涵,
恐怕是訴說著傳統以功名成就為基礎的教育下,
人格養成中最急欲補全的完整元素--性,
卻往往是最被忽略的一環。
電影中,阿Sa蔡卓妍所詮釋的角色,
從一般大眾眼光的解讀,或也可說是某種人生勝利組:
嫁了個頗稱頭的老公、父親開著知名小吃餐館...
看似完備著人生幸福的元素。
然而,礙於心因性的因素,打從新婚之夜開始,
與老公間的性事變從來沒有和諧過;
從其詮釋的應對,看得出對性的生澀與懵懂,
那種厭惡的神態,對比其後學習鋼管舞所散發出來的撩人嬌媚,
形成極大的強烈對比,據此也更加確立,
存乎於其內心的心理障礙,是來自於家庭教育的矜持所致。
傳統華人社會,總期盼著女性在兩性關係中,
得以從較為被動的角色出發:
對愛情的追求從不積極,自然對性事的渴望也遭受壓抑。
傳統認知中,彷彿認為只要兼備了功名社會所要求的成功元素,
待覓得好姻緣之後,洞房花燭夜自然讓幸福水到渠成。
無奈,人格養成就宛若制度主義所倡言的一般,
深受著後天家庭教育的影響,
縱然存有著強大對於性的渴望與需求,
在女性該矜持的養成教育下,
最終恐也只能像是被封印似的,
讓自我心如止水,等待著性慾被偶然的元素撩動,
屆時才會像是潰堤般的,獲得幸福的救贖。
性的渴望如此,人生的追尋亦乎如此,
在傳統教育習於為孩子決定人生道路的情況下,
縱然成為了社會所認知下、再怎麼成功的人士,
底心下在感受著自我踏實感時,卻可能是一片荒蕪,
截因於我們往往在從沒想清楚自己未來該踏往何處之際,
就已然被推向了某種既定的軌跡路途。
好似被封印的性慾一般,那真的是我們想要的嗎?
關於這一點,
或也只有在一次次反骨的抗衡著家父長式的安排之後,
才能真正體會到,那種破繭而出的暢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