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天新聞》退出台灣經營權? 麥當勞發聲明稿證實--YouTube
今日偶然在google新聞訊息中,瞥見"麥當勞即將全面撤出台灣"的新聞,頗感意外,
在該公司的大中華區總裁專程來台所進行的閉門會議中,,
確立了麥當勞在台31年投資將畫下句點,未來雖不會結束營業,
但會改以尋找國內合作夥伴,以授權的模式(也就是加盟),讓在地業者主導經營.
消息一出,我想最開心的,莫過於是工商界的那些大老們,
紛紛以此作為案例,告誡政府與社會,要正視台灣投資環境惡劣的事實,
講白了,就是想在薪資,食安,以及環保等面向的規範,來個討拍拍的碎念吧!
當然囉!究竟麥當勞總部何以有如此的決策,實在不得而知,
又是否真如工商大老所言,因台灣投資環境劣化而退出,也沒個定論,
就我個人從文化的觀點來解讀,
或許與"社會麥當勞化"的光環不再,有著某種程度上的關聯性.
"麥當勞"(McDonald),這個黃金的M型拱門標誌,曾經是引領時代的潮流與指標,
記得在國際政治經濟學(IPE)領域中,就曾有位學者,大膽提出了:
"若兩個國家之間,都有開設麥當勞速食店,則這兩國之間,將不會有戰爭出現...",
儼然是將"麥當勞",作為一種民主與開明治理的一個表徵.
又在社會學領域中,
以"社會麥當勞化"(McDonaldization)為題的研究,也曾經蔚為風尚,
當時社會學家認為麥當勞身為一個跨國企業,加上餐廳本身的優質性,
讓求職者趨之若鶩,而在麥當勞工作者,在社會上的能見度高,讓他們普遍自我肯定,
加上工作場域偶而需要來上幾句英文對話,更加增添自己為專業人士的想像,
因此就職務的自我認知上,皆存在著相當正面的評價,咸認為是工作分類上的白領階級.
另一方面,麥當勞餐廳空間場域完全開放的做法,也象徵著一種自由的表象,
讓民眾能夠自由的在空間中來去與停留,而不在乎其是否消費與否,
就意象上來看,是一種解放的概念,與時下人們普遍喜歡無拘無束的自由感受相仿.
正是因著上述員工與顧客雙重滿意的情境下,
造就了這個黃色拱門企業,在全球各地創造了不可一世的速食神話.
然而,隨著神話的褪去,經營所遭遇到的現實面,
或許正一步步的侵蝕著"麥當勞化"光環的象徵價值.
從員工的面向來看,就實質的工作內容來看,
餐飲SOP化的結果,其實所執行的工作,
幾乎都是完全不需要進行自我思考的準機械式動作,
其實和我們所認知的白領工作性質,說實在是相去甚遠的.
也正由於這樣的準機械式工作,泰半無法累積有效的工作經驗,
讓諸如麥當勞等餐飲服務業形成替代性高的行業,
最終讓薪資始終維持在低檔的格局,
當薪資停滯不前之際,曾經自以為的白領認知,也就逐漸被戳破了.
倘若未來真由在地企業接手經營,
沒有了跨國企業的光環,加上台灣慣老闆一貫的壓榨手法,
相信未來員工們在職場成就面向上的失落感,或將只會更形擴大.
其次,從民眾對其空間的觀感來說,
相信經常到麥當勞等速食餐廳消費的朋友們,或許就會有深刻的感受,
當初被認為是自由解放的場域,早已變了調,而不再無拘無束:
您會發現:店家紛紛立出告示牌,要求顧客別在店內趴睡,看書...
又或直截了當的區分了點餐與未點餐的區域,暗示未點餐著請勿入內,
尤有甚者,一旦於店內待太久,還可能遭來服務生的白眼對待...
儘管這也許是店家對待奧客與搭便車者(free rider)的因應策略,
然而,這一切的措施,其實都已經和當初社會學者談論下的麥當勞化,
那一種以公民場域自居的大器景象,有著天壤之別了.
當其場域的公益性漸淡,而商業氣息漸增的情境下,
對於民眾而言,麥當勞或也不過就是個賣漢堡可樂的尋常餐廳而已,
與坊間的街頭巷弄間到處林立的西式速食店家,已無二致.
不再對其存有原初自由解放,以及時尚新潮的意象,
則撤出與否,也許不過就是少了家速食店般的無感而已吧!
恩...撇開商業與文化層面的解析,
想想,自己也好一陣子沒去麥當勞了,原因很簡單:
漢堡越做越小,肉片越打越薄,餐點卻越來越貴...
於是乎,管它退不退出台灣,我早已經退出到麥當勞消費的念頭...
延伸閱讀: 相關"社會麥當勞化"的文章:
服務業白領階級的認知危機--社會麥當勞化(McDonaldization)的論點--[人文省思]
麥當勞驅離唐氏症女孩 -- 其實溫馨的外衣底下,都是商業--[時事評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