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心中都秉負著一定程度的道德感,
多少皆有著為匡正社會正義盡一份心力的渴望;
然而,顯然並不是每個人將那份渴望,付諸實際的外顯行動,
往往僅僅將期待留存在心中,
自顧自的於內心譴責悖離自我道德感的現象便罷。
顯然,從一名心存道德感的人,
進階為拿出具體作為的正義魔人,有著若干必須稟賦的特質。
依循著電影的系絡,我認為特質有三:
一、宗教信仰:
宗教中所規範的教條,往往是信徒在慣常的道德觀之外,
更加強烈的指導綱領,制約著個人外顯的行為,
並且將之作為取代既存道德體系的價值觀,
而遑論各該教條是否合乎普遍的人情義理與人類本性。
二、個人經歷:
道德感,經常是以一種隱性的狀態存在,
平時作為中或許感受不到它的存在,
唯有在面臨到天人交戰的時刻,
當內心因著某項抉擇有所拉扯之際,
道德感才會作出最終主宰者的姿態出現。
然而,一旦個人在生命歷程中,
曾經遭遇巨大的悲慟,成為自我心中永難抹滅的傷口,
則相關的道德價值,便會自然的刻畫在個人內心深處,
它不再是隱藏的狀態,而是作為個人行為準則上的主宰者之姿,
大剌剌的左右著其人對世事的價值判斷。
三、作為場域:
具備著宗教熱忱與親身經歷,
尚且都是屬於執行正義行動的內在充分因子,
真正致使個人付諸行動的,關鍵乃在於不斷重複誘發的場域。
唯有歷經一次次的類似情境積累,
讓個人心中的道德感越顯沉重,
最終才會跨出實際作為的那一步,縱然自知該項舉措可能悖離法律,
但沉疴已久的匡亂扶正籲求,卻早已無可遏止。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電影劇情相當簡單,但最初的氣氛卻異常詭異,
一名男子路易斯綁架了女孩凱西,
將其關在一處大小約莫10見方的空間,
阻絕所有對外的聯繫,一時之間未知綁架者的意圖為何,
只是不斷地看著路易斯逼問凱西基本資料,
以及觀看著電視中報導一則醫療疏失的新聞。
隨著劇情的發展,逐漸了解當中的關聯性,
原來凱西曾經擔任護士工作,
報導中的醫療疏失即是凱西所為,
而路易斯的妻子雪倫,正是死於該次疏失的受害者,
因著法院判決凱西無罪,所以路易斯決定來場私法制裁。
就在看似加害者與被害者角色底定之際,
凱西卻道出更為驚人的事實,
她確實以醫療手段殺害了雪倫,
但背後真正的原因,是看不慣雪倫瞞著路易斯,
與其他多名男子有染,就連兩人的孩子,也不是路易斯的親骨肉,
這些事實,都在雪倫住院時無意間和她分享得知。
因著早年深受父親劈腿、導致妹妹想不開自殺的陰霾,
篤信基督教的凱西,對於外遇一事深惡痛絕,
才決定將之殺害,藉以捍衛個人的道德價值觀。
涉入了道德罪的情節,彷若一切的是與非,頓時都顯得模糊難辨了...
凱西錯了嗎?
她或只是堅持著自己婚姻忠貞的信念,
在不堪知情而不作為的道德譴責之下,做出殺人的舉措...
雪倫錯了嗎?
其實對性的渴望,本來就是人性最原始的欲求,
道德宗教下的種種節慾規範,也許本來就是違反人性的...
最令人感到不捨的,
還是為報妻子含冤而亡、驚心佈下復仇計畫的路易斯,
本以為追根究柢的結果,會讓妻子死而瞑目,
卻沒想到真相之殘酷,
徹底的將自我心中對妻子最後一點完美形象,都給徹底的顛覆了。
如果當初選擇將一切放下,帶著謊言繼續往後的人生,會否更為自得呢?
這問題,永遠不會有答案,因為人生沒有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