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夢牛仔.JPG

坦白說,類似電影這般由真實故事改編的勵志電影不知幾凡,

過去總不免流於"電影又在造神"的質疑,

即便映後搭配著真人影像畫面,亦難以擺脫其戲劇演繹的色彩,

畢竟,既然都是一場戲了,則所放上去的真實資料是真或假,

根本也無從查證吧!

直覺得電影為了鼓勵人們時時抱持正向樂觀的態度,

還真是無所不用其極。

 

不過,近日在觀賞一段八仙塵爆幸運生還者的分享短片,

端看每個倖存者事件發生前後的模樣對照,

從面容姣好轉變至壓力衣所覆蓋下的種種火吻傷痕,

單單那種視覺上的對比震撼,便讓人備感心有餘悸。

歷經數年之後,

相信絕大多數傷者或許根本都還沒走出陰霾,

不敢正面迎向陽光,不敢相信曾經光鮮亮麗的自己,

如今卻得背負著千瘡百孔的身軀活著。

 

然而,在遭受同等傷害、選擇站出來的分享者,

克服著自身的心理障礙,選擇無視來自各方的異樣眼光,

毅然決然走出封閉世界的勇氣。

或許旁人無感,甚或投以想藉此炒作的質疑,

但毫無疑問的,對於相仿情境的傷者而言,

箇中的震撼與鼓舞,絕對是不言可喻的。

也許這是屬於同溫層的一種取暖方式,

畢竟唯有歷經過災厄者,才懂得同病相憐的滋味,

然對各該當事人而言,未來的人生道路中,

若沒有著這般神一般的暖流挹注,

恐怕將無法從無以復加的懊悔深淵中走出,

註定著一輩子自怨自艾的命運。

顯然類似的勵志電影,

將成為各該不幸境遇者的另種救贖吧!

 

援引電影主角Amberley Snyder的格言:

"我不能控制生命中的所有狀況,

 並非所有決定都能由自己主導。

 但每天醒來,我卻可以決定自己的態度。"

既然遺憾已然鑄成,

則快樂也是一天,悲傷也是一天,

樂觀態度未必可以迎向光明,

但至少距離陽光更近一些,是可以預期與肯定的。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電影敘述一名熱愛馬術競技的少女Amberley,

甫在地區競賽中嶄露頭角,

正準備在職業賽場中發光發熱之際,

沒想到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使其下半身終身癱瘓,

醫生宣告其無法再行走路,等同與馬術競技從此絕緣。

但不服輸的Amberley,或許曾經陷入抑鬱絕望的心境,

然對於騎馬始終無法忘情的慾望,

卻驅使其選擇以更為積極的態度面對未來。

在父母無微不至的照護、以及網友的鼓勵之下,

讓她重新克服種種技術性的困難,再次騎上了馬背,

最終得以重返賽場,再顯榮耀。

 

說實在的,劇情同99%的勵志電影,基本上沒甚麼不同,

就是在人生的極盛時期墜落、陷入低潮、而後黎明再起。

個人覺得,既然是真實故事"改編",其實就存在著戲劇化的空間,

是否真有必要循著既定的勵志軌跡演繹,是相當值得討論的議題。

以本片為例,當中提及Amberley的事蹟經媒體披露後,

各方有著相同遭遇的網友,

紛紛前來討教其克服復健與心理障礙等問題,

這讓Amberley頓時使命感上身,認為自己該做為病友們的表率,

所以在重返馬術競技的目標上,更加的堅定不已。

但事實上,期欲做好表率的方式,

並不僅僅是逞強的回到原有的崗位,

藉由心路歷程的分享,同樣得以達到相仿的功效,

甚至於是發揮更廣大的正向能量。

 

可惜的是,社會終究還是存有著褒揚英雄主義的慣習,

即便是對於曾受過傷害的人,亦乎如此殘酷;

想來,倘若Amberley只是單單以出版或演講的分享,

來述說自己一路走來的心理建設歷程,

恐怕根本無法獲得媒體與電影的青睞,

使其事蹟成為值得被頌揚的故事。

終究還是得站起來、重新其在駿馬上,

大剌剌的向世人展現個人意氣風發的英姿,

才符合著戲劇願意付諸改編的形象。

原來僅僅克服自我、願意與人分享,

尚不及作為大眾表率的資格,

必須還得要證明自己能夠做到與傷病前的能事,

才足堪變成勵志的榜樣,

箇中的心思,其實顯得是異常的殘酷。

 

尤值得一提的,比起其他勵志電影,

本片增加了不少關於照顧者的心理折衝元素。

除了突顯長期照護來自於經濟與身心層面的煎熬外,

對於如何在保護關懷與放手逐夢之間的取捨,

亦有著相當精湛的演繹:

當Amberley重新返回賽場,家人們無不為其喝采之際,

一名觀眾大聲斥喝其母親,

"為何讓這樣的一名殘疾人士騎馬,

 根本是再次傷害自己的女兒,這算哪門子的母親?"

面對責難,母親的複雜情緒湧上心頭,

或許她也從不曾認為這是正確的選擇,

但基於尊重孩子的決定,還是放手一搏,

顯露著當代父母所經常遭遇的兩難情境:

擔心孩子在發展過程中遭受傷害,

往往希冀以家父長的權威,

指引孩子"正確"的道路,卻屢屢被界定為是種情緒勒索;

相反的,若全然任由孩子決定自己的未來,

則在盲勇與涉世未深的生澀中,顯得是跌跌撞撞,

甚或可能付諸慘痛的挫敗代價;

當然,面對挫折,

孩子經常會倔強的認為自己得以勇敢承擔,

但說穿了,最終還不是都得要父母來幫忙擦屁股,

就如同Amberley一般,

單憑自己的一股勇氣,能起得了任何作用麼?

 

唉...相信這或許正是當代各國皆面臨到少子化危機的最大癥結點,

作為父母的,永遠都是"有功無賞,打破要賠"的角色,

從來鮮少褒揚,有的...都是無盡的責難,

試問這種屎缺,誰願意扛阿?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