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著迷於許願的魔力,
不論是在高興的吹蠟燭的當下,
抑或是面臨低潮時向神明訴苦,
願望一直都是引領支持自我持續向前的動力。
但其實更加深入的去細分願望的類別,
呈現出"同款,不同師傅"的大相逕庭。
當自我努力於實踐某項未竟的事宜,
希冀冥冥中能有著臨門一腳般的力量,
挹注個人踏出成功的最後一哩路。
這種情境下的願望,嚴格來說,稱作為"夢想"更加貼切,
那是立基在個人努力下的結果,所謂築夢踏實,
若缺乏過程中的付出,該願望將不存在成真的可能。
相反的,當願望本身不存在自我珍視的歷程,
未曾在其中澆灌過絲毫的汗水,
那樣的願望,是一種奢求,是一種不勞而獲的表徵,
呈現出來的,乃人性中最為貪婪的景象。
然而,或也正因為無須付出、得來全不費工夫的輕易,
致使人們在偶然的因緣際會下實現了願望後,
免不了對於箇中隱約存在的超自然力量深信不已,
其中若涉及到宗教或神器的膜拜,
則迷信的雲霧,也就嫣然成形了,這正是信仰的由來吧!
與其說人們相信有甚麼神明存在,
倒不如解釋為對不勞而獲的貪婪迷戀不已,或許更加適切。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電影敘述拋下親人到大都市發展的亞隆,
在事業頻頻受挫後,藉由父親去世的機會,再次回到了故鄉。
因著對家鄉人事物已然完全陌生,
他心下有許多想見的人、想做的事、以及冀望與舊愛再續前緣。
很奇妙的是,他心中所想及的事,都在某些巧妙的情境發展下達成,
儘管讓他欣喜不已,但隨即的怪事卻也接踵而來。
經追查後才發現,是父親所收藏的某個古董骨灰罈有古怪,
裡頭藏了個許願惡魔,可以應允擁有者所提出的任何要求,
包括讓死亡的人重新出現在現實世界中,
但只要許下超過七個願望,自己的靈魂就必須奉送給惡魔。
就在願望逐一實現、但現實境遇卻越來越糟的情況下,
亞隆最終選擇回到事件發生之前,讓自己死於一場車禍意外,
才讓一切重新回歸到正常狀態。
坦白說,電影所構思"用不經意的意外,來促成願望實現"的情節,
頗具有創新的巧思,只可惜故事未能由此繼續延伸下去,
否則應可從更制高點的角度,去演繹人性中貪婪的特質。
就人性的角度而論,
這種得來太過容易、根本像呼吸一般簡單的願望,
絕對不會被珍惜,必然會一而再、再而三的使用,
直到貪婪的野心驟現,進而開始反噬自我的人生。
遁入了貪婪的不歸路,無疑即註定了自我毀滅的歷程,
其實根本無須額外惡魔所提出七個願望的交換說,
也終究會走入奉上聖潔靈魂那一步。
從故事當中,亦可發覺到單方面願望的一廂情願。
就好似許多回到過去、試圖扭轉歷史的戲劇一般,
很多時候,你所希冀的結果,
對他人而言,可能是最不情願遭遇的境遇;
換言之,願望的實現,
單單只是遂行了自己主導下的人際關係,
相關當事人是否能夠接受同等的際遇,
那就不是自己所能夠掌控的事了。
某種程度,有點像是恐怖情人的心態,
總是認為自己所設想的方式對彼此最佳,
從來都沒去問過對方,究竟是否欣然接受這樣的安排。
無怪乎本片的結局,與絕大多數時空穿越片相仿,
終究在嘗試過一切改變的選項之後,
覺得以不變應萬變、不更改任何事情的原始狀態,
還是最為恰當的選擇。
尤為有趣的,
是亞隆許下希望前女友不會再被現任男友家暴願望後,
冥冥中的安排,是讓現任男友遭到槍殺,
徹底的讓他離開世界,畢竟只有死人才不會家暴。
多少有那麼點諷刺施暴者的意味,
也提醒著正面臨家暴情事者,
不要再奢望對方會做出改變,
因為那潛藏在骨子裡的暴力因子,至死方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