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最後一天.JPG

死亡,真有那麼恐怖而令人畏懼嗎?

人類是無法離群索居,所以人們都害怕孤獨。

從"死亡"的定義來看,

一如法官在判處死刑當下會做出的聲明:

"其人有必要與社會永久隔離..."

 

顯然,死亡可以被視之為個人陷落到極致的孤獨境遇當中:

不再能夠感受著世間所帶來的情緒,

不再有機會與曾相識的他者有所交談,

縱然存在著靈魂,有著亡後的另個空間,

或都只是惆悵的端看著告別式中的蓋棺論定,

而無法在有任何溝通與辯駁。

想必,如果說對死亡的感覺是一種害怕,

心下所擔憂的,應是自己生前都留下些甚麼,

企望去忖度他者對個人的評價吧!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電影入圍2018柏林影展導演論壇單元,

以準紀錄片的格局,透過真實事例不斷提醒著我們:

"棺材是裝死人,而不是裝老人"的無常道理:

*一群正值青春年華、於畢業旅行夜宿中,

   彼此想像著未來的美好,擘劃著偌大的夢想,

   看似前程似錦,誰能料到下一刻不過下樓買打啤酒,

 卻遭來轎車失控撞上的衡禍。

*一名矢志照顧等待置換心臟老婆至死不渝的丈夫,

   整日聽著老婆自怨自艾般的訴苦,

 在久候不到心臟捐贈的窘境下,

   總認為老婆會先行離自己而去。

   怎知在商務往返的機運中,搭上了謎樣的死亡班機,

 從此消逝在人世間,無法達成相伴到老的願望。

 

 

基此,正因為生死一瞬間,

致使我們對於活著所抱持的生活態度,應當更加積極且珍惜,

霎時的想到甚麼人生待辦事項未竟,就去完成吧!

否則也許就會像劇中的那對姊弟,無預期歸國的姊姊,

想念的家鄉的美好,期盼著在地的弟弟引領著自己去回味再三,

想不到弟弟意興闌珊的,讓頃刻可做之事,拖到了明天過後,

誰知隨即一場交通事故,習以為常的明日復明日,

對姊姊而言,卻已成為一種奢求。

 

然而,訴諸於對自身活著的禮讚,

並非企圖導入道德價值底下的善惡論辯,

因為事實證明了,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只不過是促使人們向善的幌子,

該結果的應驗,直至死亡的那一刻,才會揭曉,

無奈的是,死亡的永世隔絕狀態,

讓這句謊言始終未能被揭穿,反成為世代相傳的箴言。

如同電影那個摯友取代了驟逝巨星的故事,

最親暱的人,當下聽聞摯友急救等待輸血,

或許只需要挽起袖子,捐贈自己的熱血,便得以拯救對方。

但為了成名,為了取代友人當下所擁有的桂冠,

她選擇了沉默,並順勢的取代對方成為當家花旦。

這是一種道德罪,但顯然訴諸善惡判準的所謂天理循環,

並未因此給予任何懲處,坐實了向善之說根本虛晃一招,

但真相永遠不會有人知悉,畢竟誰都沒有洞悉真心的本事。

 

那麼,人生的價值,假若不在於向善,又該做何解呢?

或許該這麼說吧!

人生在世,究竟做了甚麼,

又或作為下所帶給世人的評價為何,根本不是重點;

真正該在乎的,是將生命本身作為一種目的,而不該是一種手段。

生命不應被當作是一種工具,即便是生無可戀,

在選擇離去的當下,也不該心存任何報復的工具性思維,

畢竟那是多麼的無謂...您真以為對方會在乎嗎?

電影中向女友訴諸心事未果,選擇跳樓輕生的案例,說明了這一切:

或許他縱身一躍的當下,心中所想及的,是要讓對方畢生後悔的怨念;

怎料女友只不過是雲淡風輕地與友人閒話家常,

縱然看到了慘劇的報導,也未有任何哀怨之感,

足見自殺、希冀以死相逼的輕生,顯得是多麼愚蠢不及。

 

生命該掌握在自己手中,但顯然絕非自殺這樣的主導方式,

而是該更謙卑的去面對死生,尊敬冥冥中的宿命安排。

如此的體悟,唯有隨著臉上皺紋的增生,才能深刻吧!

有沒有人想過:

為什麼死亡那一霎那會那麼痛、如此令人難以承受?

也許是造物者刻意設計,期欲藉此讓人們遠離自我主宰生命的念頭。

當個人對活著不再有絲毫的眷戀,卻又忌憚著痛楚而無法付諸輕生,

只能靜默的等待著命定中死亡時刻的到來,

無形之中,生命非我主宰一事,也就更加的確知了。

如同劇中百歲人瑞深信著上帝操控著人類生死密碼,

將論辯繞回到最初,

再次驗證"生死無常,活在當下,隨遇而安"的人生箴言。

 

相信在每個人的際遇中,多少都能夠列舉出類似的親身經歷吧!

我個人也從不信神,對於坊間的神祉奇蹟,

往往都是不以為然的嗤之以鼻。

但在人生歷經過家人的生離死別後,

對於冥冥中的宿命之說,卻存有著更加謙卑的心理:

外婆無預期噎到致死的前幾日,來到家中作客,

   原先與外婆之間並沒有那麼多閒話家常的經驗,

 當日恰好正值自己準備資格考的前夕,被媽媽督促著該去念書。

 但奇怪的是,自己卻坐下來與外婆懇談,

   仿若將今生與她的緣份悉數道盡,

 最終儘管發生憾事,對我而言,心下卻不再有遺憾。

*爺爺過世的那一日,原本連著前幾日奔波探病的自己,

 本是沒計畫當日再行前往醫院,但卻無意識地答應了爸爸一同前往,

 在看著爺爺宛若睡著的安詳面容後,在回程便接獲去世的噩耗。

   心下縱有萬千不捨,卻也理解死亡只是生命的過程,

 有幸在他老人家逝去的最終時刻,與他同在,感受最後的一點溫馨,

 或也就無須再有罣礙了吧!

沒有人可以決定死期,但至少我們能夠決定自己活著的樣態,

這就是生命最好的禮讚了。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心如石硯 的頭像
    心如石硯

    [心如石硯]yen&chi的攜手足跡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