彗星來的那一夜Coherence 電影預告 2/6(五) 上映--YouTube

有一種電影,整個看下來,會讓您覺得好似有那麼點道理與邏輯,

但單憑著單次的觀影,根本無法記錄下所有的線索,

因此你必須反覆的看,不斷的google相關影評與分析,

經過彙整資訊的自我咀嚼後,依舊無法理解箇中的因果脈絡,

試問:這究竟可否稱得上是一部好電影呢?當然,我的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而本片即是屬於自己前述所提及的那一種,

劇組希冀將自己懂的科學理論(薛丁格的貓),硬是套用到劇情的邏輯中,

套得好,自然是科技與電影的完美結合,可堪稱為經典

但套得不好,就好似我們國中小寫作文一般:

學了許多語法公式,背了很多成語佳句,於是乎不論題目為何,

都一股腦的把自己所懂所背的,全部用上來,

成為一篇滿是佳句辭彙所堆砌的文章,文字很美,但卻不知所云.

 

縱觀各大電影網站所給予本片的評價,

大體上屬於中上之作,顯然與自己觀影的感覺,有著相當大的落差.

或許是自己太淺,看不懂箇中細膩與特異的鋪陳手法,

又或者,存乎於影迷與評審之間的,根本就是兩個平行的世界,

好似本片所期欲帶給大家的效果一般.

當您看著諸多好評的評析文章時,您或許會訝異的懷疑著:

"我們看的,真的是同一部電影嗎?"...

某種程度,這無疑是對於活在雲端上的評論者們,一種庶民觀點下的最大諷刺.

  

本片嚴格來說,驚悚,懸疑,推理等元素都齊備了,而過程中或也毫無冷場,

然而,假若這毫無冷場的背後,是建立在觀眾們的滿腹問號下,

那基本上一切的謎團,說穿了也不過就是不知所云所導致的種種疑問,

而非真正呈現出令人讚賞激嘆的劇情脈絡.

 

綜言之,電影的本質,就該是一次性的就該讓觀眾明瞭劇情全貌,

畢竟電影與觀眾之間的關係,就在於進場觀影的那約莫兩個小時的時光,

假若在兩小時過後,觀眾能夠帶著有意義的心得離場,那是劇組的成功,

相反的,如果出場後,是滿臉狐疑的懵懂,那該檢討的,不是影迷,而是劇組的未盡全功.

懸疑元素很好,套用各種理論也很棒,但總要在整個融會貫通之後,

透過影像的呈現,讓觀眾能夠簡單明瞭的看懂,

而不是讓觀眾在走出電影院後,

還得買片電影回家,反覆探究箇中奧妙猶未可得,這又是何苦呢?

拍部讓大眾都看得懂的電影,真有那麼難麼?

故弄玄虛,以彰顯自己的不凡,是有比較厲害麼?

 

簡單描述一下劇情架構:

在彗星來臨的夜晚,一場八個朋友的聚會,在話家常的同時,

忽然間一切通訊中斷,瞬間還全面停電.

眾人在一片黑暗當中,赫然發現遠處的一間房子,燈火依舊通明,

他們好奇的派人前去一探究竟的結果,卻發現在該棟房子當中,

有著與他們一模一樣的八個人,正在進行聚會...

於是乎,一連串乖誕的事件,也就由此展開...

(我想,看到這段描述的朋友,或許還是很模糊;沒關係,因為我也不知道自己在寫啥...)

 

坦白說,其實一開始當主角提到因彗星掠過的因素,中斷著所有通訊設備的時候,

原以為劇情的走向,會朝在人們在沒有著通訊設備汲取資訊,儼然與世隔絕的情況下,

彼此間會如何因著心中的莫名恐懼,而進行著相互間的猜疑,

進而在喪失互信基礎之後,展開一場泯滅人性的相殘.

但顯然的,劇情並非如此,而是加入了時空概念的元素,

讓不同時空背景下的個人,在迥異的時空間展開互動,形成劇情張力頗佳的情境.

在此情境下,大家必須得去猜:

究竟有幾個時空同時在作用著?

又哪個人是從哪一個時空中前來聚會的?

種種謎團,搞得是一頭霧水...

 

基本上,我覺得摻入時空的題材也未嘗不可,但若想要明白的凸顯著時空的變因,

則或許在人物的安排上,應該儘量的單純化,簡單化,

否則像電影中一次搞來了八個人,光是要記住每個人的名字與特徵,

就得費好大的一番勁,哪還有餘力去觀察每個人細微的變化呢?

  

我是絲毫沒興趣浪費時間的反覆觀看電影片段找線索,不過假若有志於此的人,

不妨注意一下一些特徵上的變化,

諸如手機螢幕破碎與否,有無戒指,螢光棒的顏色,盒子中的信物,談話的內容等等,

也許會有些脈絡可循也說不定.

尤其是女主角艾蜜莉所說的那則故事:

"在彗星來臨的時刻,有個女人報警說家裡出現個陌生男人,

警察過來後發現該名男子是女人的丈夫,但女人卻矢口否認,

因為她昨天才親手殺了他的先生,所以眼前這個男人究竟是誰呢?"

循著這則故事去發想,或許就不難理解電影中所欲傳達的意涵...

(儘管我還是不懂到底有啥意涵...)

 

端看諸家影評,均提到了電影"雙面情人"(Sliding Doors),

以及量子物理學的"薛丁格的貓"(Erwin Schrödinger's Cat).

"雙面情人"我沒看過,因此無從評論,但wiki一下"薛丁格的貓",

太深奧的物理學也就不談了,就我個人的認知,這理論套用的本片的意涵:

乃意指在當您是個局外人的時候,看著屋子內的互動,其實有著無限多種可能的想像,

但終究真正的結果只會有一種,至於是哪一種,還得要您親身涉入互動之後,才能夠確知.

指涉著一種身為局內人與局外人之角色差異.

 

說實在的,相較於"雙面情人"與"薛丁格的貓",我倒覺得這部電影,

內容的性質上,比較像是電影"回到未來2"與"黑洞頻率"的綜合版:

很清楚的,電影中運用了彗星來訪這個天文現象,導致了通訊中斷,並開啟了時空的旋轉門,

這與"黑洞頻率"所設定的北極光出現,而串聯起時空下的父子有了通訊的可能,

兩種劇情背景的設定上,可說是極其吻合的.

而在"回到未來2"中,布朗博士詳盡的向馬提講述著時空旅行的悖論,

指稱當某個事件有了不同的觸發,就會產生兩個平行的時空,

當您處在A時空的未來時,基本上就不可能透過時光機,回到B時空下的過去,

因為兩個脆裂而平行著的時空,在分裂的當下,就已經不再相互的隸屬了.

 

綜合以上兩部電影的討論,可以發現:

本片運用了回到未來論述下的"多重時空立論",

並且結合了"黑洞頻率"當中,天文異象能夠開啟時空之門的特徵,

讓主角們得以在不同的時空間遊走,並有著選擇進入哪個時空的可能.

  

真要說這部電影帶給自己甚麼啟發,

我覺得或許最終結局的那一橋段,會有著發人深省的感觸.

電影中,當艾蜜莉從房屋中走出,到四處看著各種不同時空下的自己:

有憂鬱的,有煎熬的,當然也有快樂與甜蜜的...

在這些時空的選擇中,艾蜜莉最終自然希望有著最美好的結果,

於是選擇了和丈夫還是甜蜜如昔的那個時空,

但想要進入到這個時空,則艾蜜莉就必須殺死該時空下的自己,

而後取而代之,繼續著該時空下艾蜜莉的生活.

 

為了獲得最美好的結果,

必須付諸最殘忍的手段(自己殺死自己),這是何等的諷刺阿!

而這或許也是說明著:

"如果人生有得選擇,人們會不擇手段的強登至善之境",

我想,當下的社會競爭會如此殘酷現實,大概正是依循著如此的心境而來吧!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